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66228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州历史集节点上的邵氏三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商州历史节点上的邵氏三杰商州历史节点上的邵氏三杰翻开商州地方历史,有三位邵姓人在商州的重要历史时期曾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商州邵氏家族也可谓人才辈出,声名显赫,在当地与周氏、牛氏、任氏、王氏、孔氏、赵氏、张氏等家族齐名并列,堪称世家望族。虽然历史上的邵雍、邵兴、邵可立三杰,不全出自商州邵氏,但他们与商州这块土地渊源深厚,尤其在商州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所做出的贡献,影响十分深远。邵雍八年云游商州传佳话邵雍八年云游商州传佳话邵雍(1011-1077 年) ,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易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

2、” 。邵雍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 ,幼随父邵古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曾创办“太极书院” 。后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多次婉拒朝廷不仕,成为后人的楷模。其著作有观物篇 、先天图 、 伊川击壤集 、 皇极经世等。邵雍与商州的邵氏到底有无关系,史料虽多有记载,我们暂且不论。然而,邵雍不管是云游、隐居,还是卜居2商州,留在这里的一些传奇佳话颇具影响力,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里暂且引述几段,以供读者品评。卧牛台前赏牡丹卧牛台前赏牡丹在商洛市商州区西北 1.5 公里的凤凰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卧牛台,这里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仲春上浣三日,商州知州罗文思亲书的一块“邵康

3、节与章子厚玩牡丹处”的碑文,现存于商洛市博物馆。据清乾隆续商州志记载:“邵雍寓商州时,州守延赏牡丹。时章惇为商洛令,议论纵横,不知敬雍。雍言,见蓓蕾而知花之高下者,知花之次也;见根蘖而知花之高下者,知花之上也。如公所言,知花之次耳。因陈天人理数之学,惇始愧服。 ”这段话的意思说:邵雍寓居商州时,与州守观赏牡丹,章惇时为商洛令,由于章惇不认识邵雍,席间一番高谈阔论,言语间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很懂牡丹的专家。这时邵雍插话说:在品鉴牡丹上也有讲究,只看牡丹的根就知道品第优劣的,是高水平的人;凭看牡丹枝叶判断品第优劣的,是中等水平的人;通过看牡丹花蕾判断品第优劣的,是低等水平的人。刚才像您说的通过看花来判

4、断牡丹品第,可算不上有多高水平啊!虽寥寥数语,道出了邵雍渊博的赏花知识,也说明了邵雍与商州知州宋郎中和商洛县令章子厚之间的深厚友谊,章惇最终从学于邵3雍,后来官至宰相。八年卜居天柱山八年卜居天柱山据康熙续修商志卷八“隐逸”记载:“尧夫游商,爱南秦川风土,卜居八年,与州守宋郎中友善,爱天柱之胜,给到户贴。 ”清乾隆续商州志也写到:“宋邵雍游商,与州守宋郎中友善,爱天柱之胜” 。由此说明,邵雍云游商州时,深深的被商州南秦川的风光所感染,其中他的诗作南秦川早梅:“梅覆春溪水绕山,梅花烂熳水潺爱。南秦地暖花开早,比至春初已数番”可见一斑。邵雍对天柱山的自然景色情有独钟,很想在此修行隐居,其中“一簇烟岚

5、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从今但作西归计,免向人间更问津。无成麋鹿久同群,占籍恩深荷使君。万古千秋名与姓,得随天柱数峰存。 ”这是邵雍此时心里的真实写照。又据续修商志卷之八人物志寓贤记载:“与州守宋郎中友善,时以诗酒酬答” 。这时的邵雍,适逢宋郎中任商州知州。他向宋郎中提出要在天柱山隐居,宋郎中慷慨应允,并发给户贴。邵雍拿到户贴后便隐居于天柱山,晚年在亲属的再三催劝下才回到了洛阳,由于邵雍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先后有不少洛阳人来到了商州,据传,其中邵雍一支的后裔邵揄来商后再未返回,现商州邵氏很有可能就是邵揄的后裔。4尧夫残柳逾千年尧夫残柳逾千年陕南牧歌的青山书院和尧夫残柳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6、青山峻峰,又称文碧峰或文笔峰,海拔 960 米,位于商南县城正南方,距县城 17 公里。历史上的商南八景中的“文笔叠翠” ,就是说的这座青山景致” 。 “在青山初级中学有一株千岁古树,其胸径粗丈余尺,高度约有十余丈,树冠遮荫一亩地,英姿略有西倾,轻拄着红铁架练操,老态龙钟,分外妖娆。看标牌文字方知,此树就是著名的“尧夫残柳” 。原来,这里就是“青山书院”的旧址” 。“据商南文史资料记载:邵尧夫在访商州好友赵郎中时,看到商南青山文笔峰非常俊美,有点不想走的意思,赵郎中就派员到洛阳把邵尧夫的家眷接来,并在此地安顿好了住处。邵尧夫是个勤快人,闲得无事时,就在小院边的河道坝上种植了这棵大叶柳树” 。“

7、又据商南县志记载:此柳为北宋邵尧夫手植。他与商州太守赵郎中为友,因之常来往于洛阳和商州之间,先后共停留八年之久。青山街头的这株大叶柳树,正是邵雍云游此地时亲手所植。由于古柳年代久远,长态奇特,又系历史名人所植,当地人曾绕树筑台,将其参拜为树神,祈福消灾。自古以来,树神之说代替了尧夫古柳” 。5邵兴商州十年抗金留英名邵兴商州十年抗金留英名邵兴(1095-1145 年)又名隆,字晋卿,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时人称为邵大伯,为南宋著名抗金英雄。邵兴南宋初率众抗金,于解州神稷山结寨为营,屡败金兵。后追随李彦仙守卫陕州,陕州失陷后,邵兴突围南下,改名邵隆,自绍兴六年(1136 年)在商州任知州十年

8、,曾多次打败金军。宋金和议后,分割商地给金国,邵隆愤愤不平。调任金州(今安康)知州后,常派兵化装越境袭击金军,被秦桧派人以毒酒毒杀而亡。山西组织义勇军山西组织义勇军在南宋军民抗金斗争中,有一支由山西解州人邵兴率领的义勇军,曾经长期坚持抗金作战,给于金军以沉重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金军南下的步伐。 北宋灭亡后,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人民拒绝降金,聚众起义,结寨自保。建炎元年五月,金军大举攻掠中原,完颜娄室率军攻克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继而转兵攻取解、绛、慈、隰(今山西新绛、吉县、隰县)等州。解州义军在邵兴的率领下,于神稷山屡败金军,金将完颜活女从安邑将邵兴的弟弟邵翼押解到阵前,迫使邵兴投降,邵兴全

9、然不顾,严词以拒,饮恨死战,终于大破金军。6建炎二年三月,邵兴得知李彦仙夺取河南三门峡市西部后,率众 5000 人前往,投其麾下,受命屯驻陕西澄城西北三门村,统领河北义军,先后屡次出兵攻取安邑、芮城、正平等地。七月,完颜娄室复遣兵攻取解州,邵兴率领义勇军于朱家山与金军苦战三日,再次击败金军。李彦仙渡过黄河后,在中条山安营扎寨,蒲城、解州至太原的老百姓纷纷前来归附。邵兴率领的义军屯守山门,与金兵拼死血战,终于收复虢州。建炎二年冬,李彦仙部在陕州城下与金将乌鲁撤拔大战七天,金兵死伤惨重,怆惶撤离。建炎三年(1129 年) ,李彦仙又在中条山痛击来犯之金朝都统娄宿部,杀得金兵抱头鼠窜,俘获金将 18

10、 人,娄宿侥幸脱逃。商州十年抗金兵商州十年抗金兵陕州失陷后,邵兴突围南下,改名邵隆。商州、虢州都属陕西路,是岳家军吴玠的战区。吴玠部将邵隆早已上奏朝廷,决心收复这两块失地,并被宋廷任命为商州知州。岳飞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尽快赴任,以便腾出岳家军的人马继续征战。绍兴十一年(1141 年)正月,金兵攻克商州,邵隆弃城退守,驻扎于城西四十里之洪门堰。二月,金兵来战,邵隆设三面埋伏,命令其子邵继春兵出城北以张声势,金7兵前往洪门堰被邵隆战败,金将阿穆尔贝勒被俘。当年冬天收复商(今陕西商州) 、虢(今河南省灵宝) 、陕(今河南省陕县)三州。岳家军攻取伪齐顺州州治伊阳县后,由于陜西附近的山区作战,后勤供

11、应线过长,造成粮草严重不足。邵隆在年底赴商州就任知州后, “披荆棘,立官府,招徕离散,各得其心”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将商州逐渐建成了主要战略要塞和重要后勤基地。绍兴十二年(1142 年) ,宋金议和,秦桧“割鹘岭之半畀金” ,把商州分割给了金国,邵隆无言以对商州父老,愤愤不平,在之后的数年间,宋金虽然议和,但两军的对峙交锋依然十分激烈。由于邵隆不肯割地,被朝廷调任金州(今安康市)知州。叙州遇害星陨落叙州遇害星陨落宋金重新划界以后,大片国土沦丧,邵隆十分愤怒,虽为金州知州,但他对朝廷割让出的土地留恋不舍,经常出兵丰阳,在天竺山一带与金兵展开激烈交战,给金兵以重创。由于南宋开始这段时间,两军如拉

12、锯般你进我退达数年之久。邵隆经常让手下的士兵化装袭击金兵,使金军伤亡巨大,金军不堪其扰,就迫使南宋调走邵隆。由于大奸臣秦桧一直对邵隆怀恨在心,调他去主管叙州(今四川宜8宾市)后仍感到不解恨,就暗中派人用毒酒杀害了他,一代抗金名将就这样轰然倒下了。邵隆作为一代抗金名将,戎马之余,喜欢吟咏,其诗大多为忧国忧民之作,如笔架山诗云:“南宫泪眼看山河,浩劫只等奈若何。栋宇成灰人物尽,含悲临安哭风波” 。 “金虏寇陕西,豫贼侵河南。何处干净土,惟有笔架山。 ”表达了他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心里。邵可立世居商州尽忠义邵可立世居商州尽忠义邵可立,字三立,商州人。幼年贫苦好学,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中进士,例

13、授兵部主事,后镇守山海关时,建文昌书院,以教诲当地优秀子弟。他还多次减免地方赋税,减轻民众负担。在任山西布政司其间,为官清廉,家居淡素。晚年居住商州时,捐出皇帝授给的金带赈济灾民,时年七十岁去世。康熙皇帝慕其贤名,曾授金匾予以褒扬。大大火烧掉大云寺火烧掉大云寺邵可立作为地道的商州人,在他身上流传的故事很多,火烧大云寺就是其中的一例。大云寺,初名“西岩院” ,旧址在商洛市城北的金凤山上,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为奉祀佛教玄武帝所建。元9代至正年间(1341-1368 年)更名为“大云寺” 。邵可立始祖邵彬,明初由河南洛阳徙居商州,择居州城东北小赵峪,其祖来宣。据传,有年秋天,来宣夫妇想回

14、小赵峪收获庄稼,为了不影响可立读书,就给他烙了一些饼子。可立贪读,放学后边吃饼边读书,忽然觉得心慌,就去大云寺后歇息,无意间他发现草丛中有个大石盖,盖着一口枯井,井缝有根绳头露出。他好奇地挪开石盖,拉动了一下绳子,只见井里面立即伸出许多只手,为他讨要吃喝。这时,他明白过来了,联想起近日城里经常有妇女失踪的事情,意识到这可能是恶僧奸淫良家妇女的地窟。心想等老师来馆后向其说明情况,请求设法解救。谁知就是这个不经意间的举动,被来送饭的小和尚看见,就告诉了方丈,方丈立即把邵可立绳捆索绑锁进暗室,随后就将其扣在一口大铁钟下烧了三天三夜。不料这事被天宫的二郎神发觉,就令大黄犬到州署衙门,用嘴咬住州牧的官袍

15、,把他领到了大云寺。州牧机警地意识到大云寺定有隐情,就命令人立即熄灭了大火,揭开大铁钟一看,发现邵可立早已遇难,就即速回衙,让衙役锁住了寺院的大门,命令方丈释放了全部被囚的妇女。商州城里的老百姓见到了自己失踪的女人回到了家里,知道事情缘由后,众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了大云寺。10其实,邵可立并没有死,他在二郎神的搭救下,只感到浑身一阵阵发冷,于是就告诉家人:要用耕地的铁铧把自己的四肢及头套住,放在大锅里蒸够七七四十九天就无大碍了。家人依照吩咐行事,熬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救活了他。后来邵可立考取进士,曾官居山西布政使,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情。这些虽然只是传说,但商州大云寺历史上曾经被一场大火烧过却是

16、事实。为官一任传政声为官一任传政声邵可立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中举,二十六年(1598 年)考取进士,成为当地学子们学习的一代楷模。他在主事山海关兵事期间,主持修复了“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城楼,使城防得到了加固。并创建了“文昌书院” ,购回大量古今藏书,以教诲当地优秀子弟。同时,他还关心民众疾苦,四次减免赋税,受到了民众的赞扬。邵可立也不畏权势,廉明刚正,曾三次上奏朝廷,揭露宦官魏忠贤的种种罪行,致使其被弹劾罢官,受到了天启皇帝的赞赏,被晋升为员外郎。后又调任山西布政使,统管一省行政,他为官清廉,家居淡素,深受老百姓爱戴。晚年邵可立辞官回到商州,宦官魏忠贤的同党崔呈秀11仰慕邵可立的崇高威望,想借用其势,遂许以厚禄,诱其出山。邵可立早就识破了其人的不良用心,谎称有病,予以拒绝。他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家无积蓄,可谓一代清官。天启四年(1624 年) ,商州遭灾,饥民遍野,路有死骨,为表达自己的救民之心,邵可立捐出了皇帝授给的金带赈济灾民,天启六年(1626)邵可立病故。时年,崇祯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