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66222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世界上自从有了人,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人类历史的最初,是漫长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是向下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其特点是:详见教材 P10一是无阶级性。部落里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贯穿着一种博爱精神。二是原始性。既没有专门的教育结构,教育也没有分化为专门的活动。教育的手段是口耳相传和实际模仿。教育的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如狩猎的技能,宗教崇拜的各种规矩)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由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原始社会生产能力极端底下,一个部落要在野兽和部落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使每

2、个成员都有群体生活的技能,这就保持了一种平等性。再加上当时并没有多少剩余产品,不可能专门供养一些人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教育,所以教育也就无法从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公元前 21 世纪,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夏朝的建立为开端,直到公元前 475 年春秋战国之交,才进入封建社会,历经夏、商、周、春秋,长达一千六、七百年。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生活后,教育便和生产劳动相脱离,逐渐成为专门的活动,也出现了专门的场所学校。教育开始由统治阶级垄断,不再是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的权利。在这一千六、七百年中,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建立的时期,西周是奴隶社会学校鼎盛的时期。

3、春秋则是奴隶社会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奴隶社会教育的第一件大事是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的产生。一 学校的产生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1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所得仅仅只能维持生存而已,根本不可能专门养一批人从事脑力劳动。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力发展了,劳动产品也有了富余。这样,少数人便可以脱离劳动,依靠别人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贵族中的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于是就形成了体脑分工。

4、比如教材 P13 提到的专职神职人员“巫”就是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最早的文化人体脑分工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只有体脑分工,才有可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而体脑分工又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归根结底,经济的发展是学校产生的重要前提。2 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有了国家,就有了庞大的国家机器,随之要配备大量的文武官员。奴隶主凭着贵族身份世代为官,为了让自己及其子孙世代为官,管理好国家,就必须设立专门的教育培养机构。所以,学校最初都办于皇宫中,学习的内容也是作为一个官吏必备的品德和才能。3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

5、化的发展,奴隶社会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文字的日趋成熟,对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原始社会,人们还处于结绳记事的阶段,至多只能用一些刻划符号来表达意思。 比如:在距今六七年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划符号(详见教材 P8),这些符号与现代汉字的横、斜差不多。到了奴隶社会,已经有比较象样的文字。夏朝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详见教材 P12 第一段出土的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有关于学校方面的记载。学校是传授文化的场所,而文字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表达抽象的意思,而不用口耳相传,手把手地示范了。还可以积累经验,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知识传给下。因此,文化的发

6、展,特别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产生创造了条件。上面我们分析了奴隶社会学校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再从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来看看当时办学的实际情况。二 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据古代文献记载,学校在夏朝已经产生了。见教材 P12但是夏朝出土的文物极少,至今尚未发现充足的证据证明夏朝确实有学校。而商朝有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发现的殷墟中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卜辞,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学校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所谓殷墟,是指商代国都的殷的遗址,商代本来国号是“商”,第二十代商王盘庚把国都迁到殷这个地方,改为殷朝,商朝灭亡之后,国都废弃,成为一堆废墟,

7、所以成为“殷墟”。所谓甲骨卜辞,“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骨。“卜辞”是占卜的记录,商朝人“天命”观念很强,逢事必卜,占卜的东西就是甲骨。甲骨在使用前要经过加工整治锯开,打磨,钻孔。占卜时先用火在背面的钻孔上烧,骨头经火一烧,在正面出现裂纹,这就是卜兆,根据卜兆来判断吉凶,然后把占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所以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记录。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格式:“某某日卜,某人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通过甲骨卜辞,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的许多情况,包括有关教育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的几个结论。1. 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校”这个名称,直到近代才开始使用,古

8、代的学校通称学。在甲骨卜辞中,有很多种“学”的写法。比如: “爻”表示占卜时蓍草交互的形状,蓍草就是当时占卜用的一种植物,当时学校里传授占卜之术及其它方面的宗教知识时,都要用到蓍草。“ ”表示两只手,在爻的两边加上两只手,表示教师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传授,说明当时已经把教和学结合起来了。“ ”表示房屋,就是学习要有一定的场所,因此最后的 是把 合并起来,意思是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场所,这就是学校。2. 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商朝不仅有学校,而且学校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比如:教材 P14 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记载“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就是丁酉

9、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弟到殷都来学习“戒”。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是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戒”为教育教养内容,正包含习武和习乐的两个方面。3. 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当时,修建学校以及奴隶主贵族子弟去上学,也被看作是件大事,都要占卜问吉凶如何?比如:教材 P14 一片卜辞上写有“壬子卜,弗,酒小求学?”。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弗求问上天,为了王子入学,要设酒祭祖,这样办是否可行?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大事看待,入学要占卜,设酒祭祖。当时去上学,还要占卜问天气情况。比如:教材 P14 有一卜辞上写道:“丙子卜,贞,多子其徙学,版不篝大雨?”意

10、思是,丙子日举行占卜,贞求问上帝,子弟们去上学,返回时会不会遇上大雨?担心气候变化,大雨影响子弟们返家。总之,甲骨卜辞反映了商代学校教育的状况,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奴隶社会发展到西周后,进入了鼎盛时期,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也进入了发展成熟的时期,接下来,我们来重点学习三 西周的学校1西周的学校设置西周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教材 P20国学是设在国都丰镐。乡学是设在国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乡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学是一致的,并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优秀人才送到国学读书,所以乡学和国学等级有别,但存在一定的联系。西周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分小学和大学,按年龄分级入

11、学。比如:教材 P19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这条史料不仅告诉我们小学和大学所设之地,而且告诉我们大学有两种,天子办的叫“辟雍”诸侯办的叫“泮宫”。 至于入学年龄,不同身份的青少年有不同的规定。详见教材 P19古代文献中关于西周学校的记载很多,那么当时的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可以从现代出土的周朝的青铜器中找到第一手的证据。从商朝末年开始,贵族们已经开始在青铜器上铸造文字,这种文字又称“金文”或“青铜铭文”,但字数不多,最多只有十来个字。而西周的青铜器上就有长篇大论的铭文出现了。比如铸造于西周初期的大孟鼎有 291 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有 499

12、字,这些文字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事件,是我们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史料。在金文中,就提到了小学。比如:教材 19 有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大盂鼎铸于公元前 1056 年(康王 23 年),大孟是人名,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又如:师嫠 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可事,既命女 乃祖考 小辅”。这段话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这两段金文,可以证明西周确实有供贵族儿童读书的小学,与文献中记载的说法吻合。至于大学,在金文中也有

13、提到。比如: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在船上,射大雁。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从这两段铭文可见,当时的大学可称为辟雍,也可称为学宫,设在国都镐京,而学习射箭是一门主课。2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详见教材 2225当时学校的教育内容,概括起来说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形式,在商代已经具备了西周正是在商代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奴隶主贵族教育的繁荣阶段)书、数。书是指

14、识字、写字,数是指计算。当时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发明了九九乘法表,其次序与现在的相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如四”止。几何学也有一定的发展,西汉的数学著作周脾算经中就提到,西汉初年的商高发现了勾股定理。书,数培养的是学生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安排在小学学习。射、御。是指射箭和驾车的本领。战车是古代作战的重兵器,一驾战车上配备三名甲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车后有步兵 72 人,车上的甲士由贵族担任,步兵由平民和奴隶担任,要当好甲士,就必须学好射、御这两种作战技能。当时学射,学御都有一定的技术标准。比如:射箭有“参连”“井仪”等射法。御车有“鸣和鸾”,“过君表”,“舞交衢”等讲

15、究。射,御培养的是学生的作战能力。礼、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周礼春序中归纳出五种礼仪:吉,凶,宾,军,嘉。吉礼,用于祭神和祭祀祖先;凶礼用于悼念死者或驱除灾祸;宾礼用于朝见会盟;军礼用于打猎和作战;嘉礼用于宴会婚姻。这些礼仪在进行时,都常有音乐伴奏比如诗经中说:“我有佳宾,鼓瑟吹笙”,还要唱歌,跳舞,这就是“乐”。西周很重视礼乐,因为礼和乐,实际上是一套严格区分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制度,对于巩固统治非常有用。比如:执行祭祀时的舞蹈,天子用八佾(8 个队列,每列 8 人),诸侯用六佾,大夫是四佾,如果诸侯,大夫敢多用,就是僭礼,会召至杀身之祸。从内容上讲,礼乐的内容可对贵

16、族子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大武舞是歌颂武王的武功的。见教材 P23。这个舞蹈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对贵族来说,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统治阶级重视礼乐,是因为礼乐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从道德教育而论,礼和乐互为表里,起着形于外而成于内的作用,礼重在灌输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乐重在陶冶道德情感。3、西周的六艺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A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这是由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条件所决定的。据说苑君道记载,周成王曾经告诫负责治理鲁地的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这正是西周文武兼备的国策,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侧是书、数、礼、乐等文事与射、御等武功相结合。B是一种求知兼求能的教育。六艺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