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河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65932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田河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和田河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和田河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和田河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和田河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田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田河(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田河地乳流玉走瀚海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 年第 09 期 作者: 范晓 标签: 地质地理 水文地理 和田地区 和田河赫赫有名,真正让和田河名满天下的是和田玉,让和田河遍体鳞伤的也 是和田玉。在这个对和田玉疯狂采挖的时代,对这条唯一由南向北贯穿塔克拉玛干 沙漠的大河,很多人并不了解或者已经忘却了和田河的其他。这篇综合介绍和田河 的文章,能让我们对和田河的认识鲜活起来。这是和田河的两大支流之一玉龙喀什河的上游。玉龙喀什河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冰川,由于昆仑山北坡处在青藏高原北侧的雨影区,荒漠带几乎一直向上延伸到雪线附近,与雪线以上的寒漠带相连,不像天山、阿尔泰山那样会出现茂密的山地针叶林与落

2、叶阔叶林。由于坡度极陡,岩石裸露,十分有利于分散但众多的山玉矿脉充分地暴露、剥蚀,并随众水汇流在玉龙喀什河中。玉龙喀什河因盛产白玉,古称白玉河。摄影郝沛源于昆仑山、天山、帕米尔等高山、高原的许多河流,向着塔里木盆地汇聚,它们不能 归流海洋,而是被消纳于浩瀚辽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形成内流河景观。如果从另一角度 看,这些内流大河何尝不是在奔流入海塔克拉玛干也被称为“瀚海”,连绵不绝的沙丘恰 似瀚海中起伏的波涛,环绕塔里木的一系列山前冲积扇和绿洲,就好像海岸边的诸多河口三角 洲。像海洋一样,塔克拉玛干也有足够宽广的容量,源自高山冰雪融水、势如脱缰野马的汹涌急流,一旦从山前绿洲流入沙漠瀚海,便渐渐

3、消于无形。这其中,和田河是唯一由南向北贯穿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河。这是和田河另一支流喀拉喀什河的上游,穿行于昆仑山峡谷中。喀拉喀什河也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冰川。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坡,峡谷两岸陡峭的山地几乎全为岩石裸露的无植被区,即使在降水增加的高山地带,出现的也只是蒿类荒漠、高山草甸、高寒草原。喀拉喀什河因盛产青玉,古称墨玉河或绿玉河。摄影李翔 “地乳之国地乳之国”,“牧牛之地牧牛之地”我经常乘坐由乌鲁木齐通往新疆各地的航班,以内地旅客的眼光去看,我不能不注意到, 通往南疆特别是和田的航班,有着欧罗巴人种面孔的少数民族乘客常常成为“多数”。当我到 了和田河流域,这种“少数”和“多数”角色的转换

4、,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和田地区维吾 尔族人口占 97%以上,在农村中更占到 99%以上。在古代,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在新疆 境内相互渗入,塔克拉玛干似乎成为了东、西方人种分布的“边缘海”。和田河因地而得名,和田旧称和阗,和田河在清乾隆年间编制的西域图志中,被称 为和阗郭勒或和阗达里雅,意即和阗河。1959 年,“和阗”被简化为“和田”。这是和田绿洲喀拉喀什河灌溉渠系中的一条灌渠,渠底和渠壁均就地取材,用卵石铺砌,以减少渗漏和冲刷。和田及其类似的绿洲因为有大河出山形成的山前冲积扇,所以皆采用明渠自流的灌溉方式,而像吐鲁番那样缺少大规模地表径流的山前绿洲,则发展起了坎儿井那样的以利用地下水为

5、特征的灌溉方式。摄影范晓和阗一名历来转音极多,山海经海内东经称端;史记大宛列传称于阗; 大唐西域记记为瞿萨旦那;元代的典籍又称兀丹、斡端、忽炭等。元代的这些译音更接近 当地维吾尔语的读音,这或许是清代改“于阗”为“和阗”的原因。和阗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但都和瞿萨旦那古于阗国的传说有关。大唐西域记 以及吐蕃文献于阗国授记、于阗教法史记叙古于阗国的创始虽略有不同,但其共同点 在于,古于阗的先民都和来自古印度的阿育王或达摩阿输迦王的儿子有关,而且都是王子因受 父王嫉恨,被遣逐雪山之北的于阗之处。上述文献都说,因得神庇佑,地面隆起似乳房,流出 乳汁,使王子等受哺养而不死。“瞿萨旦那”对应梵文 Kust

6、ana,即为“地乳”之意,国王和 国皆由此得名。为了改善和美化环境,和田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沿着绿洲中的乡村道路大修葡萄长廊,如今已形成覆盖乡村道路网、遮天蔽日的千里葡萄廊道,成为和田绿洲的一大景观,行人和车辆皆在绿荫的庇护下通行。摄影沈桥如果从地理环境来看,和田河出昆仑山口形成的半圆锥形冲积扇,恰似隆起的乳房,而 滋润山前绿洲的涓涓水流,恰似乳汁。当来自印度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历经艰辛、翻越雪山高原, 来到和田河绿洲时,无疑会有发现世外天堂的惊喜。季羡林等认为,“瞿萨旦那”对应的梵文 不是 Kustana,而应为 Gustana,意为“牛地”。这似乎也可印证,早在远古,这里就是水丰 草美、

7、宜猎宜牧之地。和田河绿洲,西域世外桃源的一个样本和田河绿洲,西域世外桃源的一个样本对新疆自然环境的最大误读,莫过于言必称“恶劣”、“荒凉”、“干旱”、“不毛”。 茫茫沙海虽渺无人烟,但巍峨的高山给山前平原提供了丰沛的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不但弥补 了降水的不足,而且造就了如翡翠项链般的绿洲带。一山一冰川,一河一绿洲。山岭越高大、 现代冰川越发育、河水流量越大,山前的绿洲面积也越大。新疆的绿洲及天然植被区总面积为 14.8 万平方公里,大致与辽宁省面积相当,约占新疆 面积的 9.2,却集中了新疆 90以上的人口、95%以上的社会财富。和田与乌鲁木齐、阿克 苏、喀什、伊犁,同为新疆五个人口超过 20

8、0 万的地区,由此也可见和田绿洲的重要地位。和田河与西昆仑主脉的冰川相关,源出玉龙喀什、喀拉喀什两支,出山口以上为上游, 两大支系穿行于昆仑山峡谷中;出山后,玉龙喀什与喀拉喀什并行约 160 公里,至阔什拉什汇 合,此段为和田河中游;阔什拉什至和田河入塔里木河的河口处,为和田河下游,长 319 公里。 若以最长的喀拉喀什河源头算起,和田河全长 1127 公里。和田河绿洲面积约 4100 平方公里, 主体位于和田河中游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形成的山前冲积扇上。绿洲在人类涉足以前,就是荒漠中植被密布的天然绿岛,空气湿度低却水源丰富,加上 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给农业生产准备了极好条件,它甚至优于内

9、地的许多天府之地。由于 和田河绿洲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条件,不仅稻麦棉品质极优,还盛产上佳的核桃、石榴、红枣、 杏、甜瓜等。这里成为世界少有的长寿之乡之一,也并不令人意外。当我徜徉在浓荫蔽日、田 畴交错、水渠纵横的和田绿洲时,虽然近旁是整洁优雅的式院落,虽然不时有头戴花帽、 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赶着毛驴车经过,但却让人有置身于中原古风式田园乡村的感 受。塔里木盆地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地理要冲,因此它的绿洲文明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历史上佛教的传播、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吐蕃势力的进入、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兴起,在这 里被兼收并蓄,如五彩叠印,但古老的族群结构与绿洲农耕文化,一直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10、由 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屏障作用,和田绿洲的维吾尔族表现出更为传统的文化特点,从而为西域 绿洲文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和田河绿洲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田河的水利灌溉也许 和古于阗的历史一样悠久,而且它可以和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等许多历史久 远的灌区媲美。河流出山后形成的扇状倾斜平原,提供了自流灌溉的良好条件。大唐西域记 就已记载瞿萨旦那“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灌田”。在今和田北郊的 布盖威里克位于玉龙喀什河和克里雅河之间的分水高地上,以及策勒县乌曾提那至丹丹乌里克 遗址之间的沙漠中,均已发现唐代的大型水渠。人类对绿洲的开发,就是一个变

11、天然绿洲为人工灌溉绿洲的过程。目前和田的人工绿洲 面积已占整个绿洲面积的 96.9%。如果从空中俯瞰和田河绿洲的水系,它几乎完全呈现出由人 工渠系构成的网格状特征。我考察了和田绿洲的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的两大渠首,它们的 重要性堪比都江堰的鱼嘴和宝瓶口。水流由渠首进入总干渠,再进入支渠、毛渠。昆仑山的玉石矿发现的已达 30 多处,位于且末县车尔臣河上游的塔特勒克苏玉矿是最大的山玉矿之一,据说早在五六千年前,古人们就曾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开采,曾是多个朝代的皇家玉矿。这个驼队载着从塔特勒克苏玉矿开采的玉石,正在通过车尔臣河上游的峡谷。摄影郝沛我们循着密如蛛网的渠系,以及由葡萄长廊覆盖的与渠系相伴

12、的乡间道路前行,去探访 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拉依喀乡的千年水磨坊。由总干渠来的水在此又分为四股,形成一个五星放射状的分水口,在每一个渠口均建有分水闸,在分水闸的建筑上还留有“抓革命,促生 产”、“春花公社总分水闸”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字样。为了充分利用水流的动力,在 其中三个分水闸口建有水磨坊,每个磨坊均有大石磨数台,磨盘直径一米多,每对石磨重约 1000 公斤,石磨上方加粮食的大木斗可盛 100 公斤小麦或 75 公斤玉米。看守磨坊的老人 特意为我们放水演示,水流冲击木质水轮,竟能带动巨大的石磨飞速旋转,将麦粒磨成面粉。 这种巧用水力的古老磨坊,至今仍在运转,令人赞叹。且末县塔特勒克苏

13、玉矿位于海拔 4500 米的昆仑山上,由于山路崎岖,开采出来的玉石要靠人力背扛下山。昆仑山区冬季气温极低,滴水成冰,因此开采山玉主要在每年的 5 月至 9 月进行。摄影郝沛 玉石之河,和田水滑洗凝脂玉石之河,和田水滑洗凝脂和田河绿洲虽美,但真正使和田河名满天下的却是和田玉。有学者认为,至少在距今 6000 多年前,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就存在一条将和田玉输送 到中原以及中亚、欧洲的玉石之路。但距今 7000 年至 5000 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玉器缺乏,而 且在和田地区,目前也尚未发现这一时期有可靠依据的并有玉器出土的遗址。不过据专家研究, 距今 3300 年左右的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玉器中,80%

14、为与和田玉成分相同的玉石。因此,至少 在 3000 多年前,和田通中原的“玉石之路”是可能存在的。根据现代的地质研究,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它是地下深处的中酸性岩浆 沿裂隙上侵,并与碳酸盐成分的白云石大理岩相遇,在接触处因岩浆热液的作用而形成。因此, 和田玉的矿脉都产在中酸性岩浆冷凝后形成的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以及白云石大理岩附近。这 种和田玉矿脉又被称为原生矿,也叫“山玉”或“山料”。它只是和田玉开采类型的一种,是 人们先在河床里发现并采集和田玉卵石,继而追根寻源,才发现并认识的。山玉的形成原本在地壳深处,由于昆仑山脉在晚近地质时期的强烈抬升和剥蚀,它才在 山脉中出露地表,因风化作用

15、而破碎,并随着冰川、流水沿河谷向下搬运。在产出山玉附近的 山坡以及河流源头,会有搬运距离不远的、较大块的、磨圆度不好的和田玉块产出。这种类型 的玉料被称为“山流水”。河床中特别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的和田玉卵石,被称为“子玉”或 “子料”,当地老乡也用汉语称其为“河坝玉”。子玉、山流水、山玉,这三种和田玉的开采类型中,子玉品质最优,也最受青睐。子玉 之美,在于它的外形圆滑光洁、曲丽柔和,它的质地细腻滋润、凝脂蕴精。人们常说“玉不琢 不成器”,真正的和田玉乃“天琢”而非“人琢”。正因为有了河流这一天生的能工巧匠,玉 石被河水以及倶下的沙石裹挟着,不断地被浸润、琢磨、雕蚀,才造就了自然天成、已臻完美

16、的子玉。所以子玉一般不会再作人工雕琢,常常直接作为宝物收藏,以免破坏其天造地设的性 状。而山流水和山玉体积较大、外形粗糙,必须经人工雕琢才可成器,常用于制作大型玉雕作 品。昆仑山中“山玉”的分布很广,西起塔什库尔干、东至且末,在长 1100 多公里、海拔 4000 米左右的高山上,迄今已发现或开采的矿点不下数十处。但奇怪的是,目前发现的山玉的 数量与品质,与子玉的分布完全不成比例。一些规模最大、开采历史最久的山玉矿,并非处在 和田河上游,而是位于叶尔羌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上游。虽然和田河上游已发现的山玉矿 并不比其他河流多,虽然叶尔羌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也产子玉,但历年来出自和田河的子 玉却占了昆仑山山前河流子玉产量的 90%以上,而且其品质也远非其他地点的子玉能比。从矿 物学及矿床学的角度,昆仑山及其山前河流所产的玉石虽然同属一类,但从玉石行业的地理专 属品牌而言,只有和田河所产的透闪石类玉石,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和田玉。这就像名优土特产 的地理标志产品一样,非和田河的和田玉,难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