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64368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知识立体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实现“ “知识立体化知识立体化“ “ 婺源中学 洪筱华近年来,高考生物试题日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考查。如全国卷 2010 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使用“知识立体化”复习,学生反应效果比较明显。采用它不仅较好地达到复习目的,还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归纳、演绎、渗透、想象、迁移等把

2、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生物复习中要实现“知识立体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大纲要求,突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根据知识成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把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从全貌到单个、从外延到内涵、从理解到掌握,以便灵活运用,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立体感;二是精心设计具有单项针对性和综合运用性的立体习题,适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训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知识立体模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1.第一方面:形成知识立体模型复习中使学生形成立体模型,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渗透联想等思维方法,在尊重知识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3、以下三个程序:(1)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抽出知识主线组成主骨架。分析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它构成的知识体系的主骨架是三条主线:一是分子与细胞;二是遗传与进化;三是稳态与环境。如果有目的地按这三条主线去安排复习教材,组织讨论,寻找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就容易把握住知识的主要方面。例如遗传与进化,可以根据:教材中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时如何起作用的,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等不同方向去分析探索,明白基因在各部分知识中的主导作用

4、,使其自然地把握住基因这条主线。一旦理解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主线,就会有的放矢地去认识现象,掌握规律,巩固旧知识,启迪新知识。这实际上是掌握了探求问题的真谛的金钥匙。(2)围绕知识主线,归纳演绎主要知识,形成知识经络。知识主骨架形成后,就应因势打开思路,根据知识主线去演绎各知识单元的主要知识形成经络。如分子和细胞知识单元,它主要是由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物质)、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组成经络,这可用细胞作基础,如以下层层归纳演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通过化学物质组成细胞,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结构决定其

5、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例如在复习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时,通过复习他们的结构,演绎各自的物质组成,归纳出相同的地方,比如都含有小型环状 DAN,他们的这些 DNA都可以复制和表达,并且都能通过细胞质遗传给后代,但都受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所以他们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不同的地方,他们里面的蛋白质不同,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所以他们的功能不一样,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将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从上可以看出,通过知识主线演绎形成的知识经络,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由部分向整体,由粗向细逐步过渡的过程。花的时间少而收效大。

6、(3)把主要知识纵横渗透到各个部分完成知识立体模形。知识的“主骨架“和“经络“形成后,继续分析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搭桥“、“攀越“、“解惑等手法把主要知识渗透到各个部分,从多角度运用知识,完成知识立体雏形。 比如遗传与进化知识经络中的基因,它是解决遗传学与生物进化问题的桥梁。对它的渗透可作如下引导:基因是怎么被人类发现的,引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基因通过复制遗传给后代,得出 DNA 的结构和复制。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引入基因的表达。如果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推出生物的变异。如果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得出生物发生了进化。再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可抓住课本光合作用过程的图

7、解来构建:(1)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光的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何设计实验证明?(3)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怎么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原料中的何种物质?又有什么办法进行证明?(4)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如果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如何证明?(5)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成分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6)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

8、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联系光、矿质元素、温度等的影响)(7)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途径是怎样的呢?如果将一植物从光下突然移到暗处,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一株植物突然不给二氧化碳,结果会如何?(8)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光能的吸收、传递、转化过程) (9)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什么影响?(光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影响;矿质元素的影响等) (10)C3 植物和 C4 植物在叶的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上有什么不同? (11)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此看出:通过上述的渗透,不但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9、握有了新的飞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整体,而且又激发了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2.第二方面:强化知识立体模型要在头脑中建立扎实的知识立体整体并不是容易的,这不但要能对知识理解透彻,掌握坚实,而且还要能顺利地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各种技能,因此,在建立知识立体模形中,必须科学地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强化知识立体模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方面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立体性“作业训练。1)依据知识元素本身的“立体化“,进行单项题组练习,以使对知识的内部成分结构,对知识全貌进行认识和应用。例如“基因突变“这个概念可进行如下题组练习:什么是基因突变?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基因突

10、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有环境决定的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检查目的:考查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特点。)如何培育高产青霉菌株?(检查目的:考查基因突变的应用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上述立体题组的训练,可对功的内涵、外延都加深理解,完成宏观立体中知识元素本身的微观立体化。 2)围绕知识元素在宏观模型中的作用和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进行综合练习,实现知识迁移,强化知识的宏观立体。如下题: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4 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

1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 的植株。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 和 的两亲本进行杂交。在培育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 (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 (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为植株,该植株的花粉表现 (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 (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 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 ,花药壁植株 。鉴别上述自然与花药壁的植株的方法是 。本题围绕着基因这一主题,考查配子的形成, 单倍体的概念,基因型的概念,杂交育种的原理,亲本的选择,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单倍体,二倍体特点,染色体组成(2)集中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练习训练过程,既是知识运用强化过程,也是教师巡回辅导接受信息反馈过程。教师应记下学生知识理解上的缺陷和思维上的漏洞,分析原因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评讲,将学生在知识立体中存在的问题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来,引导学生从知识立体模型上补缺纠偏,组织学生讨论更深层次的问题,促进多方面技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