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49174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设计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根据学生实际、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明确四大 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个区域的界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全书教材分析:8 年级下册属于分区地理的内容,第 5 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 省内跨省 3 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 9 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 到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完成整个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第 5 章在全书的地位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

2、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 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 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从宏观角度上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北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二、学生分析:二、学生分析:本节知识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一小部 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兴趣不浓,学习本节有一定的困难

3、,例如:八年八班的于霜等几位名 同学,教师只能从基础补起,或是开展学生“一帮一”活动。三、设计理念:三、设计理念:本节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突出课 堂教学的主体性,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和民主性。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先学后导自主合作 问题评价”为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关注细节,重视评价,全面落实 “三维目标”。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 分,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过程与

4、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地 理事物的划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五、重点、难点: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六、关键问题:六、关键问题: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七、教学方法:七、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八、教学准备:教学相关挂图八、教学准备:教学相关挂图九、课时安排:一课时九、课时安排:一课时十、教学过程:十、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P1 内容

5、明确本章的题目,认识本章要阐述解决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 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教师:所谓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指的是自然和人文方面。中国的地理差 异当然是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不一样的地方。所谓区域我认为就是地球表面的一片地 方。例如一片玉米地,一片花生地。当然玉米地里大部分是玉米,花生地大部分是花生。 玉米地和花生地有明显不同。也就是说区域内的指标有相似性,区域间又有显著的差异性。 这片玉米地和那片玉米地大小不同,也就是尺度不同。前面小学和咱们中学都是学校,但是 大小不同级别也不同。(用生活中身边的例子说明问题易于学生理解,可以把复杂的地理 问题简单化。)过渡:对于区

6、域有一定的理解后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新课板书: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图中四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并分类.2.有哪些区域类型?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巡视点拨.每组学生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展示片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自然区域自然区域: :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 :行政区域行政区域: :教师总结: 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7、?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教师: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 同级别的区域.教师可以提问我国行政区域是怎样划分的?温度带是怎样划分的?我们通过完 成活动题来体会。教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来尝试划分区域.我们来看活动 1: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 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教师: 同学们,假如新疆有一位网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 到两名同学)总结: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活动 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

8、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 学生调查结果:(大屏幕显示片 11)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表示邮区及县、市邮局。)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感情 进一步发展开始打电话.新疆乌鲁木齐的区号是 0991 笑了)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 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片 1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

9、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 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教师:(展示片 1314)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展示片 15-19)活动题目参考答案:1.有相似性。界线 A 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 400 mm 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 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 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2.界线 B 大致与 1 月 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

10、 B 大致与 800 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 B 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秦岭淮河。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 C 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4. 师生总结,填下表:(展示 2425)名称 位 置 范 围 划 分 依 据北方地区秦岭- 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 月 0 等温线 和 800mm 等降水量线以北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 月 0 等温线 和 800mm 等降水量线以南西北地区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非季风区、深居内陆、400mm 等降水量线以西青藏地区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

11、、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 “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 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 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 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反馈练习(展示 26)1.填空(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 mm 等降水量线一致。(3)青藏地区与

12、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和 - 地势阶梯分 界线一致。教师:(展示片 27)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展示片 28-30 进一步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教师展示(片 31)进一步说明四大地理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教师展示(片 32-34)介绍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师展示(片 35)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2.判断(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北京 西北地区上海 青藏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