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344347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基础知识》补修课期末考试复习指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第一章 法学总论法学总论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_规范作用_和法的社会作用。 2. 按照通说,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_适用条件_、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 3. 一般认为,法是由_法律规范_、_法律原则_和法律概念组成的。 4. 一般认为法律权利具体包括自由权、_请求权_和_诉权_三要素。 5. 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范围,包括_对象效力_、_空间效力_和_时间 效力_。 6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_可为模式_、_应为模式_和_勿为模 式_。二、不定项选择题二、不定项选择题 1. 法的效力包括( ABC ) A对象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域

2、外效力 2. 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 ABD ) A宪法 B行政规章 C法学专家观点 D国际条约 3.以下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有( ABCD )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强制作用 D教育作用 4. 法的社会作用包括( CD )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 D执行社会公共事 务 5. 依据法律责任内容的不同,我们通常将法律责任分为( ABCD ) A违宪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6. 法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 ABCD ) 环节。 A.法律制定 B. 法律遵守 C. 法律执行 D. 法律适用三、简答题三、简答题 1.简述法的定

3、义与特征。P12 答: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具有普遍效力并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体系。 法的特征包括: (1)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国家意志性。 (2)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2.简述法的作用。简述法的作用。P78 答: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不同,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所发生的各种 影响。法的规范作用具体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

4、;(4) 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的行为,而法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从 而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法所带来的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1)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3.简述法与道德的关系。P1415 答:法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同属社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有着 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21.法与道德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与道德在内容上两者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3.两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互有优势,互相推进。 区别: 1.两者的产生时间和

5、产生条件不同; 2.两者的制定机关和制定程序不同; 3.两者的内容与调整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4.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5.两者的制裁方式不同。4.简述法与政策的关系。P14 答:法与政策的联系体现在: 1.在思想内容上,政策与法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法律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法与政策之间存在以下区别: 1.两者的制定机关与制定程序不同。 2.两者的规范形式不同。第二章第二章 宪法宪法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 职不得超过_两_届。 2.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

6、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2/3 以上_的多数通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时,由_副主席_继任主席的职位。 4.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 _1/5_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_2/3_以上的多数通过。 ” 5. 我国的国体是_人民民主专政制度_,政体是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 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 全民所有制和 劳 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二、不定项选择题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

7、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 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 ABD ) A宪法 B行政规章 C法学专家观点 D国际条约 3. 以下行政区域中设立自治机关的有( ABC )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自治 4.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ABD ) 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议论自由 D结社自由 5.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 A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

8、席。 A四十五周岁 B. 四十周岁任 C.十八周岁 D. 五十五周岁三、简答题三、简答题 1. 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职权。P27283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几个方 面的职权: 1立法权 2人事任免权 3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4监督权 5罢免权 6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2. 简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P2223,9 种 答: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1)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权 4人身自由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 6经济社会

9、权 7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8其他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9国家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和利益第九章第九章 行政法行政法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具体行政行为与_抽象行政行为 。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包括_行政合法性原则_和_行政合理性 原则_。 3.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_具体行政行为_和_抽象行政行 为_。 4. 根据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受约束的程度,可将其分为_羁束行政行为_ 和自由_裁量行政行为_。 5.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后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具体包括_公 定力_、_确定力_、_拘束

10、力_和_执行力_。 6. 适用简易程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2)对公民 处以_50 元_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_1000 元_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 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二、不定项选择题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以下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有( AB ) A国务院颁布婚姻登记条例 B市公安局公布的关于在春节期间实施交通管制的决定 C市工商局作出的关于吊销某公司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 D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出的关于拆除某违章建筑的决定; 2. 以下可以成为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的有( AD ) A.乡政府 B.市公安局经侦大队 C.中山大学 D.县财政局 3.

11、 行政行为的效力具体包括( ABCD ) 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4. 以下属于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的有( ABCD ) A警告 B.罚款 C. 责令停产停业 D.吊销营业执照 5. 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BCD ) A行政许可一般由法律设定; B尚未立法的,行政法规方可设定行政许可;4C尚未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方可设定行政许可; D除此以外,仅有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设定一年期限的临时性许可 6. 成立一个行政行为必须满足以下哪些条件( ABCD ) A主体条件,即必须是由行政主体做出的行为 B. 客观条件,即必须是行政主

12、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C. 对象条件,该行政行为必须向行政相对人作出 D. 效果条件,即行政行为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权利义务的变化三、简答题三、简答题 1. 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P190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它的 特征包括: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都是行政法预先设定,参加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对于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发生的纠纷和争议,其法律救济途径比较特殊。2.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P194195,

13、7 种 答:(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 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 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 在民事诉讼中,确定一般地域管辖时遵循的一般原则是“_原告就被告_”。 2. 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 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_撤诉_处理。 3. 民事诉讼法将第三人分为_有独立请求权_的第三人和_无独立请求权_的第 三人两大类。二、不定项选择题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在民事诉讼中,以下

14、哪些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 ABCD ) 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B. 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C. 离婚案件 D. 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2.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章的规定,人民法院的管辖分为( ABCD ) A移送管辖 B. 地域管辖 C. 级别管辖 D. 指定管辖 3. 以下属于民事诉讼中的非讼案件的有( ABCD ) A. 宣告公民失踪案件 B. 宣告公民死亡案件 C.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D.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4. 以下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 ABC ) A.原告 B. 被告 C.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D. 代理律师三、简答题三、简答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起诉应当符合哪些条件?起诉应当符合哪些条件?P260P260 答: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108 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