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初步探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343813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柳“初步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杨柳“初步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杨柳“初步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杨柳“初步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杨柳“初步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柳“初步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柳“初步探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杨柳”初步探究摘要:杨柳一直是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那它究竟是指的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呢?本文从字词典、工具书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关键字:杨柳 说文 李时珍 植物 分类学 训诂 物种 诗词 文学作品 杨柳之名,闲荡至今,时时可闻,感慨颇深。杨柳二字,由何得之?延用至今,由何发之?孰不知之,而谁又能详之?恐怕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书画社,还是世面上不少叫“杨柳”的人,无论是书记市长,领导干部,还是主持人什么,都不甚明了吧!而更何论那些自称喜爱杨柳的如丰子恺,朱自清之流(无意诋毁,他们也只是沿用习惯,与各人无关),而刘禹锡时间太早,距离李时珍还远,便算了。我不认为我懂古文字学、

2、训诂学、植物分类学等里面的多少东西,但起码的,基础的,我至少能翻翻书看个大概。毕竟,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啥的里面的一些词条有助于理解。至于广韵、集韵等韵书相关的训诂学方面的就暂时放放,交给以后小学功底好了再说吧!好,先考虑一下,杨柳杨柳,它究竟是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呢?从诸多文学作品来看,不论是先秦的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至近代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似乎杨柳就是指的柳树,且是特指垂柳(杞柳)。其他有如是用法的人也多。南朝费昶,唐时王之涣、王维、郑谷,宋陆游、

3、志南和尚、柳永,至于近代陈炽,丰子恺。诗词中有,文章中有,对联中无论春联喜联至于挽联都有用,如“杨柳春风怀逸志,梨花寒食动哀思。”就连拳谱中也用到了,如少林罗汉拳歌诀“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文学作品中,大家都还比较统一,都把杨柳只做柳讲,在字词典中情况则要复杂一些了。因为各自的时代不太统一,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也各不相同,还都有各自时代的时代特征。在中华大字典中“柳”下,引用说文解字“柳,小杨也”的说法,段玉裁注解时又有“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杨”中则只是“杨,木也”,并无杨柳词条。康熙字典多些,如另引用的“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并且,康熙字典中,有专门的

4、空间阐述“杨柳”一词。“杨柳一物二种,毛诗分而言之者,齐风、折2柳、樊圃、陈风、东门之杨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杨柳依依是也正字通据古诗南杨北有柳,分为二,非。”由此,似乎清朝时便有人开始真正关注起、并开始解释杨柳一词了。不仅是物种上、生物角度的,也包括了文学层面的。但是,康熙字典对杨的解释则是“杨,蒲柳。”以为杨就是蒲柳。不过不管怎么说,康熙字典是承认杨柳是两种不同的树种的。汉语大字典、辞海作为更现代化的书,甚至已经开始用生物分类学上的观点和术语来对其描述和归纳了。当然,他们肯定也认同杨柳不是一种东西。而辞源嘛,都提到了,也说到了二者在古诗文中经常通用,说出了在文学意义上的一个特点。等到了看到

5、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我开始惊异了。先前其他的都只举了几例,还以为就那么十几种树呢,实际上,杨柳科植物有 620 多种。杨属下面有 100 多种,柳属下面有 520 多种,还有钻天柳属有一个物种。该书从杨柳各属的形态学上的特征细致分析了杨与柳的异同。当然,从分类学的观点来说,杨柳科作为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的一科,其与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本身就比较远,从实际来说,杨柳科的植物本身确实就已经比较独特。就是其种群内部,也有物种之间相去甚远,甚而有极大的变化。如白杨与黄杨,一个木高大,一个为小灌木,矮者盈尺,高不逾丈。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相近的物种。在当初分类学并不明确,甚至根本还未产生分类学这一学科

6、的中国古代、近代,名称叫错叫混,或相互指叫,也是正常而能够理解、为人所接受。这也难怪,如说文解字中“柳,小杨也”,段玉裁本注为“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或是尔雅释木“杨,蒲柳”、初学记引同颜注急就篇“杨,一名蒲柳”等说法了。正由于二者之间亲缘关系本就比较近,加之古时杨柳本就各只指一种树,而非如辞海、辞源等后来之作说的“植物名,杨柳科杨(柳)属植物的通称”。并且这各指的一种树差异本就比较小,加之杨柳二树平时就见得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古时可作为箭杆的材料,为打仗行军所用,再有,车轮、箱子、房屋建材、食物、柴火、入药用处颇多,自然多用,加上树形美观,还有什么防风固堤,谐音,等等等等,用的多,诗词吟咏

7、的多,于是大家都记住了。当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看吧!后人所作之书有几个没有引用说文的?差不多的都还是第一句就用的他的。不可否认,汉儒的思想,在后面两个训诂学比较突出的时代,不管是贬是褒,都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宋朝程朱理学贬,在清朝那个崇尚小学,金石研究,考订训诂,定音形而后求寓意之时,有一部典籍能够带来数千年前的视角,是肯定受重视的。因而,清朝的训诂实实在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正因为这样,3对说文作注作题的人实在太多,而这也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更广的视角和更多人的观点。而在古时,想把“杨柳”二字弄清楚的也不乏其人,甚至已经取了一定的成效。如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

8、中就有阐述。对于陶弘景谓“柳即今水杨柳也”的说法进行了指正,从两者形态上进行了否定。他说,“柳与水杨全不相似,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柳叶狭长而背青绿,枝条长软,陶以柳为水杨,非也。”当然不排除由于地域限制,导致同名为杨,却指的不同的植物的情况,如赤杨,有与松杨相类似的杨属的,也有又名为樫柳的,为名同物异。但不管怎么说,李时珍是做了,他为杨柳找了一个至少还比较为人所接受的命名原因,“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且不管这究竟是什么解释原则,因为里面又是很玄的东西。当然,在李时珍的这本书中,我们又看到了许慎和说文(音韵上和字源上)并对古时的一些说法进行了辩驳。如俞宗“顺插为

9、柳,倒插为杨”便被李时珍以“其说牵强,且失扬起之意”驳。那么,杨柳的命名和区分是不是真的以树枝的扬起和垂流决定的呢?最初可能是的,但后面树种一多,就显然不现实了。然后要说这个,就又得回到植物学上来。杨柳科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废话,本身就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那最初的杨,究竟是指的哪种植物呢?松杨黄杨银白杨毛白杨?或是尔雅中的蒲柳,广韵中的赤茎柳?还从说文谈起。“柳,小杨。”陆机有“蒲柳皮正青者为小杨”的说法。与尔雅相合。同时一些解释说文的书也有涉及,如清人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有“杨,一名蒲柳,可以为矢。”并引用古今注说“蒲柳生水边,叶似青杨,亦曰蒲栘,亦曰蒲柳,亦曰水杨,蒲杨也,枝劲韧,

10、任矢用”。结合其他可见杨在古代被认为矢蒲柳几乎是通识。而蒲柳又是水杨的别称,水杨呢,又被认为“花与柳同”。柳华可入药,为常人所用,看来,这又是一个易识之处。再者,陆机指出,“蒲柳有两种,皮正青者曰小杨,其一种皮红者为大杨,其叶皆广,长似柳叶,皆可为箭杆。”叶子与柳(垂柳或称杞柳之类)类似,又难怪了。站在当今的角度上文所说的,无论“叶圆阔而尖”,“(蒲柳)今河北沙地多生此,又生水旁,叶粗而白,木理微赤白,馥”,“枝短劲,可为箭材”或是其他,都是希望从树的形态的角度去分析当然不可能指望老祖宗们说什么“(杨柳科植物)染色体基数 x19”、“由于种间极易杂交,极易形成多倍体”之类的话来。从中国大百科全

11、书来看,无论是其种群概况、分枝、萌蘖、花、果实、植株形态、分布地域、用途,还是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大的比较,我们确实能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杨柳这一整个科属的植物。同时,我们也能4从中发掘些东西来解释上文的内容。如杨属植物多高大,分枝多为稍低等的总状分枝(单轴分枝),而柳属植物则由落叶乔木向灌木发展的趋势,分枝方式也多为合轴分枝,相比能更好地利用光能等。由此,再来看看,“柳,小杨也。”不就是在逐渐进化的植物的一个说明吗?虽然在这些文字资料出来到现在的一两千年植物的进化不可能有多么的大,尤其在没有人为干预而环境变化不很明显的古代,但这是对其中一个物种的命名,而不需要见证整个杨柳科植物的衍变。对于杨柳的命名

12、究竟是不是由于枝杈的上扬和垂流决定的,这实在需要训诂学上一整套的方法,并在掌握了诸多技能、将中国通史烂熟于心之后,结合古人研究,配合音韵学、修辞学、词典学、博物馆学、文字学、考古学才敢下手啊,我是被吓到了,这么多,得先学个遍,然后才敢动训诂,不然,做了无用功还不知道,或许还落得业界的嗤鼻嘲讽。何况名目繁多的书,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完的,单就说文而言,说杨柳的总共也就二十几个字,后面评注说文的人不知凡几,每一个来个一两百个字就是多少?况且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词条,而说文也不过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一本而已!看了这些书,我广告还学个屁呀!(当初是师大汉文专业不要我的,谁叫咱是个理科生呢!管他,干一行专

13、一行。)再者,这也只是论述了“杨柳”的一个方面。除了其本来的字面上的意义以外,包括其字源词源上的,其文学意象中的,其文化层面上的,书画领域的,分别作为姓氏的,古汉语中转注假借为其他字如“瘤”“酉”“阳”“旸”等的,甚而上位者或许能够从中看到的关于社会、阶级的,研究传播学的无论从人类历史发展、从信息传播传递、到信息的挑选、接收、媒介利用哪一个方面拿出来都是一个大的命题,哪一个拿出来都能洋洋洒洒数千数万言。因此,我在这儿暂时只从字词工具书的角度来看了一下,只是说了个最简单的。完了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比如读书什么的。因为在查资料的时候,我看到李时珍的文字后,突然发现,这家伙原来也搞文字学,别人

14、都还不知道吧!突然感觉,哈哈,原来读书的乐趣在这儿!就是在经意不经意时的一个小发现,或是把知识串成一串后的感觉。哈哈,书哇,好东西,杨柳我是研究不透了,回头我研究你了!参考书目: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康熙字典中华书局 2010 年版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5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辞海*1979 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年版说文解字第六上*木部黄侃手批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年版 原为清孙星衍所刻仿宋刻本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年版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汉语大词典渊鉴类函第十七册咬文嚼字*2010 年声律启蒙书赠荟萃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林拳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