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343535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常用传统疗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常用传统疗法中医常用传统疗法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 个。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中指中节。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 寸。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

2、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 度左右。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

3、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32、关于艾灸顺序的陈述正确的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躯干;壮数是先少后多。33、拔罐疗法的

4、适应证有:风寒湿痹;外感头痛;胃痛;毒蛇咬伤。3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有: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脏病者;孕妇腹痛;长有毛发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35、推拿时常用的介质有:红花油;滑石粉;麻油;葱姜水;冬青膏。36、推拿法操作后护理评价主要有:所选的部位及手法与病证是否对应;体位选择是否合理;按摩皮肤情况;病人的感受。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汤勺;硬币;铜钱;小贝壳。38、辞痧的正确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内至外。3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40、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5、。41、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4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撑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两指之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4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44、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45、平刺:即横刺,也称沿皮刺

6、,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进针。4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人腧穴得气留针后,将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捏于针尾上点燃后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于艾灸的病证。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为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两经病,邻近经穴配合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现: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指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选用耳旁各穴;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

7、律,在十四经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特殊作用,指针刺某些腧穴时,由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48、什么是奇穴?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为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印堂穴治疗惊风,四缝穴治疗小儿绪疾,所以称为奇穴。又因为这些腧穴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人发现的,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所以又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49、试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

8、。定位: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主治:气喘,咳嗽,痰多,骨蒸,胃脘痛,吐泻,荨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 0.5 寸,可灸。50、试述外关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腕背横纹上 2 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 O.51 寸。51、为什么大椎穴可以退热?大椎穴属于督脉,而督脉主要行于头项背部,从阴阳的角度看,背属阳,所以督脉属阳主表,大椎穴又为全身诸阳经之会,故督脉能统帅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说。外感热病,其病均在阳经,针刺大椎穴可以激发诸阳经气,通阳解表而退热。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合谷穴对头面部的疾病

9、比较擅长?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从手走头。其中有一分支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加上大肠经的络脉和经筋的分布,其联系范围更广。故合谷穴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很擅长。53、风池穴的定位与主治病证是什么?定位:位于项后,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治疗病证有: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外感表证;中风、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肝火上亢证;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故可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疟疾;瘿气。54、为什么少泽穴能通乳?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之经脉、经别及络脉皆入于心

10、,手少阴经“伏乳里”,心主血,乳为血化,心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则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泽为小肠经之井穴,可通达气血而通乳汁。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55、水沟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定位:位于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的交界处。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儿惊风,腰脊强痛,癫狂痛。操作:向上斜刺 O.3O.5 寸,可灸。56、命门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阳疾,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操作:直刺 0.51 寸。可灸。57、针灸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

11、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病人体位的选择,病人在针刺时体位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三是消毒,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术者手指的消毒。58、如何选择针刺时病人的体位?针刺时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及病重者,均应采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

1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59、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60、在针刺时,我们根据什么来掌握进针的深度?针刺时,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一腧穴针刺的深浅度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满处的腧穴宜深刺。61

13、、常用的行针手法都有哪些?有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震颤法。62、灸法包括哪些内容?灸法的内容有: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63、什么是晕针?说明晕针的原因、处置。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其发生常因病人体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其处置是:应立即停止施术,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虑配合现代急救措施。64、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0 岁。因受凉后头痛发作。医嘱予推拿治疗。(1)请问应取哪些穴位,能运用哪些手法?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穴位。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2)请简述操作方法。(1)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 34 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再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最后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 45 遍。时间 5 分钟左右。(2)病人坐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 34 分钟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 45 遍。时间 5 分钟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