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36342506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2一、艺术管理的目标艺术管理的实施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的形成,是物质繁荣和精神进步的共同结果。 而艺术管理则是使艺术健康发展, 使人类心灵得到充分的艺术熏陶的必要保障。 要想使这一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至少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艺术管理。 一方面是确保艺术创作的质量, 使其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其前提是艺术的自由,即艺术创作仅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 而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 如市场化趋势和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等。 尽管现实当中艺术的发展很少能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 我们却能够通过艺术管理使其对艺术自由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 另一方面是确保

2、公众对艺术的充分参与,即艺术普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与人类审美情趣的提升和艺术欣赏大众化呈正向相关, 那么公众对艺术的参与程度越高,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相应提升,从而为未来艺术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谈到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 就要从艺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说起, 我们不难发现, 艺术自由与艺术普及的管理目标与商业化或市场化是相悖的。 从艺术自由角度看, 艺术品的商业化交易首先会造成艺术品市场价格的不同, 如果市场价格真实反映了艺术品自身的艺术价值, 那么艺术评价还是根据原有的标准来进行的, 对艺术自由影响不大。但现实中,商业行为的存在使我们无法确保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相一致, 这极有可能导致有价

3、值的艺术作品被市场淘汰, 无显著艺术价值的作品反而取得了误导公众的高价格。 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是艺术自由发展的必要前提,商业化运作以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 又会导致无市场需求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得不到充足供给。从艺术普及的角度看, 这一目标要求保证尽可能多的人对艺术的欣赏和参与的热情, 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心灵得到艺术的熏陶。而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出现零价格的供给。 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 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存在的情况下, 价格极小地提高都必然会丢失一部分有购买欲望的顾客。 可见商业化的运作必然带来公众对艺术参与度的降低, 这与艺术普及的目标相矛盾。 二、艺术商业化的批判为了使这一问题能

4、够更为深入的讨论, 我们将通过对艺术商业化的几种代表性行为的梳理和现实困境的解决建议的提出, 以期得出更为深入探讨这种关系的思考方式。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对艺术商业化提出了批判, 他用文化工业的概念来论述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弊端。 艺术商业化已使艺术本身丧失其批判功能, 从而堕落为商品法则的产物。 商业化的艺术一方面极力掩盖严重物化的社会中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 一方面大量生产千篇一律的艺术产品,将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 最终是将个性无条件地交出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 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趣味当中1。在对流行音乐的批判中,阿多诺概括了市场化的流行艺术具有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特征。 这在时下

5、的视觉艺术当中也颇为常见, 许多地方艺术区都是以经典油画的复制作为经济收入来源, 而忽略了艺术创新的核心本质。 即便是艺术市场上看似多样化的艺术作品, 也不乏以市场的逻辑和审美趣味为导向的伪个性化作品。本雅明则对艺术品的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做出了区分, 他认为商业化的机械复制艺术使得视觉作品的膜拜价值不断下降,而展示价值却大大提升。衡量复制带来的艺术作品的灵晕消失应该把社会可及性的极大扩展所带来的裨益考虑在内2。在对视觉艺术的研究中, 本雅明认为这种逆转的结果未必是悲观的, 因为即便是机械复制的千篇一律取代了传统艺术的独一无二, 但由于它能使受众在自己的环境中欣赏作品, 反而赋予所复制对象以现实

6、的活力。对于当代艺术来说, 由于缺少必要的时间检验,所以还存在着鱼龙混杂的一面。 然而仅依据笔者有限的社会经验却发现它更多地赢得经济地位较高的白领阶层的青睐。 一方面部分人的确出于对艺术的欣赏;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这种艺术参与视为符合其社会地位的独特身份象征。 这颇为印证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观点, 当代社会市场化的侵入带来了一种符号消费, 即人们的购买或参与行为不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文 / 葛雪松艺术管理所追求的艺术自由与艺术普及的目标与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存在着天然的矛盾,然而在现实中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形式却广泛存在。商业化运作与艺术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复杂的关系,要根据不同的艺术形

7、式选择境况的多元化进行管理。审美视点43是出于对商品的需要, 而是为了显示其身份。 如果艺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多服务于符号消费的理念, 那么艺术普及的目标不但没有达到, 而且还掩盖在参与行为之中了。 三、艺术管理实践的复杂性考量基于以上的分析, 在艺术管理中是否应该摒弃商业化的元素呢?显然不能。 因为虽然商业化的主观目的与艺术管理的目标背道而驰, 但客观上商业化运作对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却不可忽视。首先,商业化造就了一个相对庞大的艺术市场体系。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成本, 大批艺术经纪人员和较为独立的艺术评价系统逐渐形成, 他们配合大众传媒等相关文化产业扩大效应, 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知识的普及和大

8、众艺术素养的提升。其次,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艺术的发展要与其他更为迫切但未必更重要的行业争夺国家有限的资源分配。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可以使部分艺术形式获得自由发展的必要资金, 从而将有限的扶持基金让渡给不适于市场化的艺术形式增加了艺术行业的总体收益。 第三,为保证艺术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市场迫切需要独立的职业分工, 而专业化的分工必然要与市场化的薪酬体系相互联系。由此看来, 艺术管理与商业化之间存在着主观目的不同客观目的却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不加分析地排斥商业化必然阻碍艺术的进步,从艺术管理的角度出发,关键是如何取得目标与商业化实现方式相均衡。批判理论对待商业化的态度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 即大众

9、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截然区分和后者的绝对先进性。然而,随着艺术形式的丰富和管理实践的发展, 人们日益不满于这种划分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在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中就提出了核心文化领域、边缘文化领域和都市文化的划分方法3。其中前两种文化领域可以通过市场实现自身的独立发展;而都市艺术则涵盖了高雅艺术的众多形式,其受众呈现出阶级性的特点,多通过资助和非盈利组织等形式进行运作。 这种运作形式有助于艺术特色原汁原味地保存, 有效排除市场压力和非专业化管理对艺术发展的破坏。在这里笔者主张继续维持高雅与通俗艺术的严格划分, 理由是排除了利用这种划分来谋求阶级利益因素后,高雅艺术(文化)仍需后天学习才具

10、备达到能够参与其中的审美水平, 这对人类精神发展的贡献是高于通俗艺术(文化)的。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针对其审美素养的形成时间不同而言才有意义, 在艺术消费的自由选择上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我们既不能因为高雅艺术的小众化、精英化而盲目推崇,也不应因为在通俗文化市场上的胜利而自诩代表了民众的真实需要。 在肯定这种划分的同时,我们也需借鉴戴安娜克兰以市场化成功度来划分文化艺术领域的办法, 给予适合商业化运作的通俗艺术以市场化的正当性, 同时给市场化失败的艺术形式以公共资助或非盈利运作, 以维护艺术多样性。在公共资助的给予过程中,高雅艺术应享有绝对的优先性。 当然在区分高雅与通俗艺术形式的过程中, 也应随

11、着艺术实践的发展纳入更加多元化的标准。以上的艺术形式划分原则, 有助于减轻易于市场化的通俗艺术商业运作的现实压力。而接下来的例子则是要说明,即便在纯高雅艺术或两者的交叉领域, 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将发挥促进艺术管理目标达成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艺术批评制度为例,独立的、有批判精神的艺术批评作品, 将促进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公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 而现实人伦语境下, 批评者与艺术家的熟人关系和伪批评家的有偿宣传却严重破坏了批评的独立性。为解决这一问题,1992 年,由水中天、 郎绍君、 贾方舟等30余位艺术批评家, 在北京订立了维护批评家知识产权的公约,并刊载于江苏画刊 ,明确提出了撰写评介文稿的稿酬

12、标准4。此种做法正是基于通过艺术批评市场化来解决批评者的经济独立性, 从而确保批评的独立性。然而现行的糟糕商业化、功利化的期刊制度很难实现这种独立性, 更无法确保批评的质量。原因是,行政化、市场化了的学术机构,如大学等,盲目执行以文章发表数量而非质量为学术成果考量的标准, 催生了大量只需作者付费发表而不考虑学术质量的劣等核心学术期刊, 以致原本通过市场化就可以解决的艺术管理问题,在不透明的期刊环境下难上加难。笔者认为,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基金会和非盈利组织的审批管理制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言论自由环境等) ,通过艺术基金会对独立期刊的资助, 来改进艺术批评生态,可能比较有效。原因是,艺术

13、批评的市场化需要独立期刊具备独立的学术委员会的匿名审稿制度和足够的稿酬资金支持这两项基本条件。 而艺术基金会通过非盈利组织模式, 是能够运作出对艺术界有真正贡献的学术期刊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期刊的中介作用杜绝了艺术家与批评者合谋的隐患, 使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批评者自觉远离这种合谋陷阱, 但这样做同样会增加一些道德水平稍逊的人成为合格艺术家或批评家的机会。 况且为学术界增添一些真正独立且有分量的批评期刊,无论对从业者,还是对其他社会人士的艺术素养培育都是不无裨益的。总之, 艺术管理目标的实现与艺术系统市场化程度是相辅相成的, 唯有对艺术标准和艺术形式的商业化成功度有了系统的考量, 才有可能

14、处理好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复杂关系。 本文仅试图从学理和实践方面,更为有效地理清这种关系,以期对艺术管理的合理制度的确立有所帮助。 不同的艺术形式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方式, 唯有在深刻把握艺术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的选择才有可能对艺术的进步有所推动。注释: 1 陆扬. 文化研究导论 M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6 . 9 0 页 2 德 海因茨、 佩茨沃德著. 邓文华译. 符号、 文化、 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8 . 3 3 页 3 戴安娜克兰.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1 . 6 页 4 朱中原. 困境与抉择: 关于当代艺术批评制度的批评与反思 C . 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1 2 9 页实习编辑:吴迪青作者简介:葛雪松,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文化经济系硕士研究生审美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