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339906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时期 2011 年 11 月 10 日 共几课时共几课时2教学教学 内容内容22.22.滴水穿石的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第几课时第几课时2课型课型新 授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积累和“滴水穿石” 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并能尝试运用。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教学教学 重难点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并能尝试运用。 2.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教学 资

2、源资源1. 补充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 2.学生已学过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 、 天火之谜 、 诺贝尔等课文, 对人物的主要事迹已有所了解。预习预习 设计设计1.熟读课文,体会说理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概括。 2布置学生搜集能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的事例。学学 程程 单单导导 学学 案案调整与反思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4 分钟) 预设: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 石头,石头上方的水滴锲而不 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 块。形成了滴水穿石的奇观。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 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 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第二板块:学习事例,品读语 言,感悟精神。(14

3、 分钟) (1)李时珍坚持不懈写成了本 草纲目 (2)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 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3)齐白石坚持不懈地作画,技 艺炉火纯青。 【学习单一】第一板块:复习导入,直奔中心,回 忆论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理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滴 水穿石”是一个怎样的奇观? 3.作者从“滴水穿石“的奇观受到了 怎样的启示?咱们一起背。 4.请一位同学上台把这段启示默下来, 其余同学打开作业纸,写下来。 5.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 刚才我们默写的,就是这篇文章要讲 的道理。(板书:讲道理)第二板块:学习事例,品读语言,感 悟精神 1.为了让道理更

4、能让人信服,课文举 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板书:举 事例)举了哪三个事例?分别用一句 话概括出来。默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从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可以圈画,也可以 作批注。预设答案: 我从“二十几年不懈的努力” 感受到他持之以恒的精神。人 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呢,可见他 把青春年华,把毕生的心血都 倾注在本草纲目上了。 我从“从小立志学医” ,看出 他从小就立下了志向,不是凭 一时兴趣,这就是目标专一。我从“李时珍翻山越岭,走 遍了大半个中国。 ”体会到李时 珍跋山涉水,风餐饮露。但是 为了写成本草纲目 ,仍持之 以恒。 李时珍为了编写出翔实可信 的本草纲目 ,亲自尝药草。 有

5、一次他为了弄清楚曼陀罗的 药性,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品尝。 这些危险都没有阻止他前进的 步伐。预设: 从“迷恋” ,我感受到爱迪生 特别痴迷电学实验研究。即使 他从未受过正规教育、自幼家 境贫寒也没有阻止他对发明的 迷恋。这就是目标专一。 从“毕生孜孜不倦” ,我感受 到爱迪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他 在工作上从未感到过疲倦。2.任务驱动:默读第三自然段,找找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可以圈画,也可以作批注。3.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4.导学 (1)我们先看李时珍的事例,请大 家交流。提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铸就 成功。提升:在当时,学医是受人鄙视的。 所以做医生的父亲坚决反对儿子干

6、医 生这一行。但是李时珍的志向从来都 没有动摇过,在他给父亲的一封信中 这样写到: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至死不怕难。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啊!提升:因为他有坚定的目标,所以 困难面前仍能持之以恒。提升:“访名医,尝药草”这两个 词浓缩了李时珍这二十几年所有的艰 辛和努力。可见他目标专一、持之以 恒。小结:这个事例,仅仅只用了两句话, 十分简洁、概括地写出了李时珍靠着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写 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们一 起读(齐读)(2)爱迪生是如何做到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的? 提升:是啊,他割舍不了这份迷恋。 这就是目标专一。提升:他凭着坚定的目标,持之以预设: 我从“数十年的艺

7、术生涯中 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感 受到齐白石几十年如一日,天 天坚持作画,这就是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从“不教一日闲过”我感受 到白石老人非常珍惜时间,一 天都不浪费。有一次老人过 90 大寿,很晚才送走客人,第二 天一大早就起来补昨天的“闲 过”板块三:质疑探究,领会论据, 尝试写法(20 分钟) 预设: 他们都遇到了很多困难,都靠 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战胜了困难。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坚持不懈 滴水穿石预设: 李时珍是药物学家,爱迪生是 发明家,齐白石是画家。 李时珍、齐白石是中国的,爱 迪生是外国的。 李时珍是古代的,爱迪生和齐 白

8、石是现代的。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滴 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恒的精神,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 权。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这个数字高 度囊括了爱迪生一生的成就。谁来读 好爱迪生的事例。(3)你们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齐白 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提升: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提升:这就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的水滴精神。引用白石老人的名言 “不教一日闲过”一下子让我们感悟 到人物“滴水穿石”的精神。小结: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的 精神,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 界。我们一起来欣赏白石老人的作品。从这幅作品的落款来看,老人多少高 龄了?92 岁的高龄还每天作画三幅, 这种滴水

9、穿石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 为之动容。一起读。板块三:质疑探究,领会论据,尝试 写法 1. 学到这,有没有发现作者笔下的 三位名 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他们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战胜了 困难,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3.这些都是和“滴水穿石”的意思相 近的词语。让我们读好它们,记住它 们。4.既然这三个例子都是一样,为什么 不少举一个呢?举得那么多,不是显 得重复吗? 追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之处?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 的吗?(富兰克林、诺贝尔、谈迁、 法布尔、童第周、司马光、徐 悲鸿、司马迁) 【学习单二】 (1)请选择一位名人,仿照课 文中的三个事例写一段话。 写法上注意:语言简洁,

10、紧扣 观点(字数在 100 字左右) (2)写完后,同桌交流,互相 修改。 预设:1.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揭开天火之谜,发明了第一个避雷针,震惊了全世界2.诺贝尔一生发明颇多,尤其是炸药。为发明炸药,他投入了整个生命,逝世前把毕生的积蓄贡献出来,成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 。3.著名史学家谈迁立志要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即使经过20 多年奋斗的书稿化为乌有,仍坚持不懈,发奋重写。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国榷5.是啊,职业不同,国家不同,时代 不同,他们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的 代表,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 了成功。这三个事例选得精准,很有 说服力,强有力地说明了(齐

11、读)在这里“滴穿”和“顽石”分别指什 么? 6.三位名人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注意用反问句 表达更有气势。谁来读?反问句语气 更加强烈,有一种不容怀疑的味道。 (一起读) 7.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靠着滴水穿石 的精神取得了成功? 8任务驱动: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名人,仿照课文中 三个事例的写法写一段话。 写法上注意:语言简洁,紧扣观点 (字数在 100 字左右) (2)写完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9.导学 从内容和写法上评价学生写的事例。板块四:体会反证,回顾结构,强化 认识 1. 请同学们再默读第四自然段,思终于诞生了。板块四:体会反证,回顾结构, 强化认识(2 分钟) 预

12、设: 第三自然段都是写成功的事例, 而这段写的是不成功的例子, 但都是围绕滴水穿石的启示来 说的。1. 呈现滴水穿石的奇观。 2. 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3. 从正反两面证明观点。 4. 总结说明观点。考和第 三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如果说前面三个事例是从正面来说 明观点,那么雨水就是从反面来说明 观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一正一 反,对比分明,文章更有说服力。 3.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 文章首先呈现了滴水穿石的奇观。接着揭示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然后作者从正反两面证明观点。 最后总结说明观点。 4.这是“说理文”常用的结构,讲道 理、举事例是说理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今后,在我们的学习中还会碰到更多 的“说理文” 。好,下课。作业作业 设计设计1. 结合本文所学,制作书签,写一句自勉的话。 2. 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绍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3. 完成补充习题四、五。 4. 完成一课一练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