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可怕,贫穷不可怕,就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339313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0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穷不可怕,贫穷不可怕,就怕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贫穷不可怕,贫穷不可怕,就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穷不可怕,贫穷不可怕,就怕(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更多三农评论, 敬请关注农民日 报社评论部微信公众号: 重农评。据 人民日报 报道, 日前, 审计署发布 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 审计结果, 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 12个县财 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 项目推进缓慢, 导 致 6226.11 万元资金结存 1 年以上, 其中 5585.07万元结存2年以上。扶贫资金之所 以闲置, 既有制度层面问题, 也有一些干部 不担当、 不作为问题。不让扶贫资金 “睡大 觉” , 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 对症下药, 从部门到地方拧成一股劲, 形成脱贫合力。 这正是:扶贫资金雪中炭, 结存账户堪悲叹。 部门地方当合力, 脱贫攻坚加油干。 文 木

2、刀前几天, 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阿里巴 巴的年会刷屏了。 9月8日, 来自21个国家的4万阿里 巴巴员工齐聚杭州, 共同庆祝阿里巴巴 集团创立18周年。在这场盛会上, 阿里 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一番演讲让人印象深 刻。尤其是在谈到企业未来的业务方向 时, 马云提出: 阿里巴巴要全力以赴、 不 惜一切代价地投入到农村发展之中, 技 术不应该成为贫富差距拉开的驱动剂, 技术是一种完全的、 彻底的、 更普惠共享 的东西, 必须让全人类能够共享这样的 技术。所以阿里巴巴今天必须参加到中 国的脱贫之中去。 他的发言中, 提到了几个关键词: 农 村、 技术、 脱贫。这也是我们近期常说的 “互联网+农村”“电商扶

3、贫” 乃至更多 更丰富的内涵。此前, 农村板块在阿里巴 巴集团业务中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例 如, 阿里巴巴自2014年启动 “千县万村” 计 划, 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 建立1000 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而今马云这一番表态, 预示着农村业务将 在阿里未来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位置。这 既彰显了一个企业的担当, 也显示了农村互联网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18年, 这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成长 之路, 其实也是中国农业、 农村信息化的 发展历程。当城市的互联网轰轰烈烈地 兴起后, 农村虽然醒来得要晚一些, 但却 呈现出巨大的发展需求和后劲, 尤其是农 村电商的蓬勃发展, 给中国

4、三农事业的发 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17年3月1日, 交通部官网刊登了 一则专题报道, 名为 “农村有电商, 就是不 一样” , 据农业部统计, 全国累计建设农村 电商服务点约30万个。这些遍地开花的 服务点, 携商贸、 物流、 金融、 供销、 邮政等 各类社会资源而来, 不仅改换着千千万万 村庄的经济链条, 也改善着远远近近乡邻 的民生环境。 它把市场变大了。以前我们一直在 讨论为什么农民这么勤劳, 就是难以致 富?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距离市场 太远。但是互联网打破了这个壁垒。它 充分运用大数据、 云计算, 以及线上用户 画像, 可以帮助广大农民了解外部需求, 并根据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农

5、产品供给结 构, 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比如, 新疆喀 什巴楚县通过与农村淘宝合作, 第一次接 触了高标准的生鲜供应链, 依靠标准化种 植及品牌打造, 让巴楚留香瓜一跃从 “深 闺无人识” 的本地瓜变成 “网红瓜” , 让当 地瓜农人均年收入翻了10倍。 它把世界变小了。在农村就可以海淘 全世界各地的优质产品, 呆在写字楼里也 能随时品尝全国各地的鲜美食品。菜鸟物流之前提出, 未来目标是让农村电子商务 到达时间达到24小时这一标准全国 任何一个地区的农产品, 与任何一个城市 之间的物流快递时间, 都要以此为准, 从 而实现全国城乡物流的24小时快递无障 碍。未来, 商品和服务流通效率的提高, 对

6、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变亿万 农民的生活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它正在重塑农村的社会 形态。当前, 借助互联网创业的平台, 大 量具有一定知识、 技术、 经验的城市大学 生、 务工者、 退伍军人, 来到农村投身到 “双创” 中来, 逐渐改变了过去资源单向由 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给广袤的乡村田 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在很多地区、 在一 些因电商发展起来的淘宝村, 我们看到很 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留守儿童、 留守老 人问题迎刃而解, 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 定, 村庄充满了希望与未来。 可以说,“电商下乡” 其实是社会结构 变革的无形推手, 通过技术的连接, 让农 村与更广阔

7、的外部世界相关联, 让农民获 得更多与国内外客户对接的商业机会, 让 土地里藏着的金子变成流通的财富, 这是 改善社会成员命运和生活感受最根本的 方式。同时, 在一个用技术和思维跨越地 理空间、 开启乡村民智的环境中, 人们精 神的觉醒和醒悟, 也是提升人的社会适应 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必然途径, 是农民向现 代创业者转型的必经之路。 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同时, 我们 还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制约和难题。农村电商总的体量还是偏小, 农村水电路网 等相关基础设施薄弱, 电子商务现代经 营型人才缺乏,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品 牌建设滞后, 农民整体信息化素质短板 突出等等, 总体而言, 城乡的技术鸿沟仍 旧在

8、不断拉大。解决这些问题, 既离不 开政府 “无形的手” , 更需要市场 “有形的 手” 发挥作用, 需要大量企业 “全力以赴、 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到农村发展之中” , 让技术真正成为 “一种完全的、 彻底的、 更普惠共享的东西” 。 当然,“互联网+农村” 绝不单指农村 电商, 它涉及到农业农村生产、 生活各个 方面。电商只是一个先导, 在更广阔的 视野和平台下, 在更普惠的技术开启下, 这个世界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得多。值得 更多的企业, 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深 耕于此。 换个角度来看,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 农村, 中国农村何尝不是也在改变着互联 网。农业农民农村的丰富性、 社会性、 多 样性,

9、 让互联网的世界、 让电子商务的内 涵更加多元、 更加充实、 更加温厚。这其 中的关键是, 这些搞农村电商、 电商扶贫 的人们, 必须要真正认识农业、 理解农民、 扎根农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 通过商 业模式的创新, 通过科学技术的变革, 让 千百万获得人生改变机遇的农民同胞无 须离开土地, 通过拥抱互联网, 拥抱新技 术、 新经济, 就能成为现代产业领域的创 业者, 实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到乡村 的创富与现代化追梦。在基层采访时, 经常会听到扶贫干部 们说:“我们不怕苦、 不怕累, 就怕贫困群众 不怕穷 , 你哪怕有千斤的力气也使不出 来。 ”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脱 贫攻坚工

10、作专题询问的联组会议上, 汪洋 副总理也指出,“脱贫攻坚千难万难, 最难 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 不怕穷 , 也就 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 出去打工, 嫌离家太远; 易地搬迁, 怕 不适应新环境; 发展产业, 又担心学不会 新技术脱贫进入攻坚阶段, 内生动力 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他们有的是因惰 生怠, 虽想脱贫却又不愿付出,“蹲在墙根 晒太阳, 等着别人送小康” ; 有的则是因忧 生怖, 并不是不勤劳、 也不是等靠要, 只 是对固有生活的麻木与顺从, 以及对于 未来变迁的种种不确定, 使他们宁愿守 着穷摊子, 也不敢开启新的生活。相对于 前者来说, 这种 “不怕穷” 的现象更顽固也 更棘手

11、。 我们常说穷则思变, 但很多时候, 却是 人穷目障、 家贫志短。贫穷, 尤其是长期 的、 深度的贫困, 不仅会造成生活上的困顿 与窘迫, 还会遮蔽人们的视野、 禁锢人们的 思想、 打压人们的信心, 使他们不敢改变、 不愿改变。在他们看来, 未知的生活虽然 美好, 但却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眼下的生活 即便贫困, 但总是自己能抓得住的现在。毕竟温饱不成问题, 这么多年都已习惯了, 若要一朝改变, 无论是个人能力、 思想观念 还是传统的习俗都会成为巨大障碍。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 “直 过民族” 贫困村进行调查, 59.5%的受访者 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 35.2%表示一般, 只 有5.3

12、%的表示不满意。如此贫困的生活, 却有一半以上群众感到满意, 令人忧虑。 这虽是云南一地的调查, 其实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整个面上的问题。脱贫说到底是贫 困群众自己的事情, 如果他们的积极性不 能有效调动起来, 如果就连改变命运最基 本的渴望都没有, 那单靠外力的帮助恐怕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 既然他们对当前生活 表示满意, 自己都 “不怕穷” , 我们为什么 还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非要带领他们 脱贫呢? 首先, 从大处来看, 确保到2020年贫困 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 小康社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关系到 “两个百年” 目标, 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

13、中国梦的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 掉队, 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 承诺。 其次, 人们在调研中也发现, 越是在贫 困程度深的地区,“不怕穷” 的问题越是突 出, 虽然基本能实现温饱无虞, 但是他们所 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依然令人触目, 即便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 也不能 坐视不理。如何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 打 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国 家行动和外力介入。 更重要的是, 这些贫困群众所谓的 “不 怕穷” 不是真的不怕穷, 其实更是 “穷怕了” 的表现; 他们也不是不想脱贫, 而是没有能 力或者担心去应对未知的挑战。这本身也 是深度贫困造成的后遗症, 是因为发展的 不平

14、衡、 分配的不公平导致的结果。如果 仅仅因为他们自己安于现状、 不想改变, 就 默认、 放任甚至接受这种结果, 这绝对不是 对他们的善意和尊重, 更不是有担当、 负责任的态度。 需要看到, 在 “不怕穷” 的背后有着非 常复杂的社会因素、 地域因素, 文化的使 然、 能力的制约、 观念的禁锢等等, 改变并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 我 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 “不怕穷” , 试着理解 他们的 “不敢变”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 的对话和引导, 从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想 办法、 出政策, 一步步调动他们脱贫的期待 和热情。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群 众好, 绝不能因为脱贫任务急、 考核要

15、求 重, 就搞强迫命令,“逼” 着贫困群众脱贫, 或是一味地给钱给物, 只求眼下过关。 换个角度来看,“不怕穷” 的现象, 是挑 战也是鞭策, 这对脱贫攻坚事业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也促使我们更深入、 更全面地去 考量脱贫的意义与内涵。治理贫困, 不只 是从物质上改善他们的生活, 更是从精神 上为其建设一个更丰满的家园。于此, 我 们既要立足当下, 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 势和制度优势, 采取综合措施、 加大脱贫攻 坚的力度, 努力在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 上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并确保到2020年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 更要着眼 长远, 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 以久久为功的 韧性, 夯

16、实基础、 授人以渔, 真正从源头和 渠道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彻底改变贫 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 这些贫困群众所谓的 “不怕穷” 不是真 的不怕穷, 其实更是 “穷怕了” 的表现; 他们也不是不想脱 贫, 而是没有能力或者担心去应对未知的挑战。这本身 也是深度贫困造成的后遗症, 是因为发展的不平衡、 分配 的不公平导致的结果。时三 评农贫穷不可怕贫穷不可怕, 就怕就怕 “不怕穷不怕穷”施维编辑: 张凤云 见习编辑: 柯利刚新闻热线: 01084395109E-mail: 观点2017年9月13日星期三3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柯炳生20多年前, 一个美国 人写了本书, 提出了一个 耸人听闻的问题: 谁来养 活中国?还有一个澳大 利亚人做了个预测: 中国 将进口 9000 万吨玉米。 事实证明, 这两个经济学 家的预测, 的确远远不如 天气预报准确。 20多年过去了, 我国 的粮食问题, 如今让国家发愁的, 不是少了, 而是多 了, 尤其是玉米、 水稻和小麦: 库存太多了, 多到仓 库装不下; 装进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