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w****x 文档编号:36339293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主要内容,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及其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和论著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中医学,1.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诊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3.中医学产生的背景 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长期医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2、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形成时期四大经典,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温病四大家,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是开放系统,黄帝,岐伯,(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包括: 素问 灵枢 各九卷八十一篇,黄帝内经,成就: 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 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3、难经,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扁 鹊,难经,成就: 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如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焦理论。 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东汉张机(仲景),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药药性理论; 七情和合。,炎帝(神农),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

4、)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论述了24种病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宋金元时期(突破性),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三因学说”。,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为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子和,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攻邪派(攻下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补土派(脾胃学派),李东垣,朱震亨(字彦修,后

5、人尊为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治疗杂病滋阴派,金元四大家,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展瘀血致病理论,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赵献可医贯,王清任,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病病因为“戾气” ,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吴又可,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体系;,叶天士,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立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薛生白湿热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国医学史上的四次创新与发展,西汉末黄帝内经 东汉末伤寒杂病论 金元四大家的出现 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近代、现代(继承与创新

6、),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学汇通专著; 当代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含义: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 内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膀胱、胆 外 五体:皮、脉、筋、肉、骨 七窍:眼、耳、鼻、口、舌、前阴、 后阴,人体,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

7、,其规律是: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例: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肝胆筋目(肝系统) . 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对人体生命活起着主宰作用。 结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相互协调。 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使正常功能。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

8、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 口苦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例: 目赤肿痛 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 心火上炎 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诊断治疗方面 诊察疾病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 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

9、正确诊断结果。,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肝开窍于目)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生理方面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

10、,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内,皮肤致密 汗孔闭合,少汗多尿,春夏,秋冬,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一日之中日中阳气盛 抗病力强 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 夜晚阳气内敛 抗病力弱,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 们腠理致密,体偏壮,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

11、削弱人体适应力,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春多温病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东方多痈疡 南方多挛痹(潮湿)地方性疾病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满病(藏寒),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 例: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用药 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 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社会环境 活水平等 小至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 际关系等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否。,辨证论治 相关概念 病,即疾病(disease),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如: 病因; 风寒、风热等 感冒 症状: 发热、头痛、体痛、出汗 发展规律:起病急、传变快、流行性,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 症状 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如:发热、咳嗽、呕吐、头痛等(自觉症) 体征 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他觉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