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琅山古道探幽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3417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黟县琅山古道探幽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黟县琅山古道探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黟县琅山古道探幽(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黟县柯村镇宝溪村琅山 湖 (大坞里水库) 西面山谷的 琅山, 其乡村古道和佛教遗 迹颇多意趣。 琅, 属玉, 先人取此名谓 琅山为宝山之意。 巍巍琅山位于黟县、 祁 门 、 石 台 三 县 交 界 处 , 海 拔 800余米, 是过去当地人去往 祁门、 石台县境内的必经之 路, 古道全程约 5华里。当年 众僧尼在陡峭的石林间凿砌 石阶的古道很是条直清晰, 石板上苔藓层层, 古道两侧 茂林修竹, 兰花丛生, 桂花林 分布在原始、 古朴、 幽静的山 壑间。古木林中飞鸟的鸣叫 声好似快乐的交响曲, 山谷 间 长 年 云 蒸 雾 绕 , 涧 水 潺 潺。这天然的地理位置和特 定的气候条件, 为古代僧人

2、、 文 人 墨 士 及 四 方 游 客 所 青 睐。据 石埭县志 记载: 清 道光十八年, 池阳知府陈之 瑞进士应石埭三都茗溪盛氏 家 族 邀 请 为盛 氏 族 谱撰 序, 期间登上琅山棲云庵朝 拜后、 经下游村庄孙家的漩 溪塔边返回池阳, 被这里的 优美景致和淳朴民风吸引, 曾撰联赞曰: 琅山庵上太空 日日午日昳, 漩溪塔下水中 月月中月圆。此后, 石台、 祁门和黟县的人们以登上琅山 庵求佛、 畅游漩溪河、 登临漩 溪塔览胜为一大乐事。 据村中老者和众居士叙 述, 唐宋时期琅山就有众多 尼 姑 在 此 修 行 。 尼 姑 庵 多 座, 山中有一地名 “尼姑坛” , 旧址依在, 传盛唐时期,

3、地藏 王云游四海相中九华圣地之 前 曾 在 这 块 宝 地 做 短 暂 修 炼, 后来地藏王菩萨的亲授 弟子在此住持修行,“九华老 爷” 把琅山作为九华山的佛 教分支并筑建 “棲云庵” 。后 庵堂虽毁, 本地众居士自发 修建了简易的庙宇供村民采 茶避雨, 并从九华山请来菩 萨 至 于 屋 内 供 四 方 香 客 朝 拜。后众多僧尼得此音讯, 皆寻此处修炼。现在可见碑 刻清晰的乾隆戊戌年(1778 年) 、 咸丰十年 (1860 年) 住持 大僧尼的墓园, 气势宏伟, 保 存完整。整座山谷尚存逾百 座的僧尼墓葬群, 有的墓碑 由于年代久远表层已风化脱 落很难辨认, 历代名人雅士 赠送的匾额散落村

4、间。 “棲云庵” 香堂前的一座 山峰尖似银针, 传说是观音 菩萨的宝物银针所挑, 谓之 “香炉峰” 。当年僧尼所开辟 的数十亩山田现已是高山茶 园, 散落古木林壑间的佛家 遗迹和叮咚清脆的泉水声似乎依稀述说着琅山的传奇。 棲云庵前方不远处三棵 硕大的桂花树, 树干挺拔茂 盛, 奇特的是这三棵桂花树 呈三角之式排列, 寓意 “桃园 三 结 义 ” , 广 交 天 下 豪 客 名 士。再前行, 有一座横搭在 山谷间的名为 “虔心桥” 的遗 迹 , 示 意 人 们 拜 佛 务 必 “ 心 诚” , 更要心无杂念。现如今 桥已不存, 只留下溪水两岸 残损的桥墩。 上琅山有左右两条登山 古石阶。顺着右行

5、陡峭的古 道拾阶而上, 蜿蜒曲折, 通过 “南天门” 关隘后复行数里地 到达终点 “棲云庵” ; 如果是 左行登山, 一路景致更佳: 顺 着 “仙人指” 的方向, 一条高 数丈的瀑布, 似一条细长的 玉带连天接地, 一泻千里, 瀑 潭深不见底, 水花飞溅中清 脆的瀑布撞击潭水的叮咚声 不绝于耳, 这潭水冬暖夏凉, 据说是仙人沐浴洁身之处, 名为 “仙人潭” 。古道的一侧 还有一石洞名为 “观音洞” , 传 是 观 音 菩 萨 潜 心 修 炼 之 所 , 洞 口 一 块 巨 大 的 “ 护 心 石” 横立, 洞内神秘、 幽深, 让 人禁不住屏住呼吸, 山洞外 四面悬崖峭壁, 怪石嶙峋, 林 木森

6、森, 令人叹为观止。 由 于 气 候 和 土 壤 的 因 素, 过去的僧尼利用这里山水资源, 开辟漫山的茶园, 换 取食物。唐、 宋、 明、 清时期 琅 山 生 产 的 茶 叶 就 被 赐 为 “贡茶” 。琅山茶叶兰花香味 浓郁, 味甘醇, 叶如翡翠, 泡 后清香四溢, 品尝后令人心 醉神怡, 可谓茶中珍品。 站在山间放眼远眺, 那 倩影婆娑的乡村土屋群, 碧 波荡漾的琅山湖, 水面上方 成群的飞鸟和白鹤, 时而在 空中蹁跹起舞, 时而扑打水 面激起水花, 给美丽的琅山 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每年登山游玩的人近万 人次, 各种捐助也有记录, 琅 山还是红色旅游胜地, 也是 现代青少年革命历史教

7、育的 重要场所。 据 中国共产党黟县地 方史 (一卷 1919.51949.9) 记载: 1949 年 4 月 24 日上午, 黟祁石太边区工作组组长胡 鼎接到民兵报告, 伪青阳县 县长谭慕林带领青阳县政府 机关和青阳县自卫队, 逃窜 到柯村翠林南山庵一带, 官 多, 勤杂多, 家属多, 战斗兵 少, 士气衰落。当时游击队 已经全部撤走了, 胡鼎很快 集中了美溪、 柯村、 翠林、 宝 溪等地的民兵共 500多人, 封 锁了大小山口和道路, 准备 全歼这股敌人。经过研究, 红色革命工作组决定采用政 治攻势, 派汪宝平带领地方 干部李恒魁, 以沿江部队和 地方政府代表的身份, 前往敌 军驻地, 敦

8、促谭慕林投降。经 过谈判和斗争, 工作组不费一 枪一弹, 迫使敌人投降, 交出 了重机枪一挺、 轻机枪三挺、 步枪 150余支、 手枪 8支、 手榴 弹 150枚、 子弹数千发。按照 优待俘虏政策, 发给每人路费 和一份盖有 “太平县美溪乡人 民政府” 印章的遣返证明书, 遣散了俘虏, 这或许就是佛法 的善举吧。 下 山 后 在 村 民 家 小 憩 时, 抿着才炒制的、 沁人心脾 的 “琅山源” 牌毛峰新茶, 听 着 老 者 如 数 家 珍 的 琅 山 传 说, 感悟每一个人, 不管他如 何激动、 烦恼、 矛盾或经受煎 熬, 都没有关系, 只要他来到 这里时, 就会沉着、 安静、 觉 悟和理解

9、清明节, 是一个富有特 色的节日, 既有隆重庄严的 祭祀、 扫墓、 上坟之习俗, 也 有欢歌笑语的踏青、 荡秋千、 放风筝、 打马球、 插柳等体育活动, 还有禁火赐火吃春团、 春饺、 春盘、 春卷之食俗。而 在古瓷的世界里, 清明节的 习俗被演绎得惟妙惟肖。 三月清明, 春回大地, 到 处 呈 现 一 派 生 机 勃 勃 的 景 象 , 正 是 郊 游 的 大 好 时 光 。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 青 的 习 惯 。 宋 代 诗 人 苏 辙 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 三三五五踏青行。 ” 描绘的就 是清明时分人们结伴踏青情 形。笔者收藏的一件民国洋 彩踏青粥罐高 16 厘米, 口径 17

10、.5 厘米, 底径 14 厘米, 腹部 绘美女踏青图。春光明媚, 鲜 花 盛 开 , 绿 草 融 融 , 一 美 人, 披红挂彩, 用一竹竿挑一 花篮, 花篮盛满鲜花, 踏青采 花而归, 一梅花小鹿, 在美人 前 面 蹦 蹦 跳 跳 , 似 在 引 路 。 整个画面好似仙女下凡, 将人间打扮得花枝招展。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 所喜爱的活动。清代郑板桥 怀潍县 就把俊男俏女放风 筝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 打四围。 ” 笔者收藏的一件成 化斗彩杯, 就展现放风筝的 情景。杯高 4.8 厘米, 口径 6 厘米, 足径 2.7 厘米。直口微 敞, 腹下渐收, 圈足。杯里口

11、 绘青花线纹一条, 外部通景 绘婴戏图: 天空彩云飘浮, 一 身穿绿衣的孩童双手持线放 风筝, 另一穿红衣孩童看得 手舞足蹈, 其余三童持花为 戏, 空地辅以葵树、 芭蕉、 桂 石、 花草等纹饰。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 明 节 习 俗 。 唐 代 诗 人 杜 甫 清明 诗中说:“十年蹴鞠将 雏远, 万里秋千习俗同。 ” 可见荡秋千习俗在当时非常普 及。笔者收藏的这件清青花 矾红描金盘, 直径 21.2 厘米, 盘心绘仕女秋千图; 竹子青 青, 风和日暖, 一仕女面带笑 容, 站在踏板上, 双手紧抓绳 索, 轻轻晃动。旁边一孩童 满脸含笑瞧着仕女。此盘青 花浓郁,矾红明艳,描金富丽 大气。搭配在

12、一起十分漂亮, 画工非常精细,人物栩栩如 生。古 瓷 上 的 清 明 习 俗徽风遗韵黄山晨刊2015年 3月 31日星期二责任编辑/李小云E-mail/12黟 县 琅 山 古 道 探 幽寻 访 徽 州 古 道寻 访 徽 州 古 道(第 47 期)总第 454期清明时节祭汪华( 下 )总第 337 期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上午9: 00至17: 00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千百年来, 祭祀汪华的 节令庙会活动已成为古徽州 民间一项最重要、 最久远的 民俗活动。每年春节及中秋 节, 在汪华的生日前后, 徽州 各地的 “汪王庙” 举行的祭祀 庆 典 已 成 为 一 道 常 见 的 景 观。如屯溪黎阳的

13、 “靖阳节” (俗称八月十三磨豆腐) 。每 年农历八月十三开始, 历时 半月之久。期间, 供奉在 “汪 公庙” 里以 “汪公菩萨” 为首 的十一尊老爷神像被请出, 或骑马或坐轿, 列队出游, 接 受民众祭拜。庙会期间, 上 下黎阳的村民, 接亲邀友观 看庙会演戏和汪公出游。庙 会的高潮是跑马祭汪华。“汪 公佬” 等十一尊神像, 骑在马 上, 沿庙前广场跑圈, 每跑一 圈, 脱一件袍甲, 共跑九圈。 跑马时, 鼓乐齐鸣, 全场欢 呼。据休宁县志记载: 黎阳 “汪公庙” (即汪氏宗祠), 于清 康熙二十二年建, 嘉庆十五 年重修, 故其存在期间的节 令庙会活动至解放前夕延续 近三百年时间。 在绩溪

14、县的胡家、 西坑 村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至十八还举行俗称的 “赛琼 碗” 祭神活动。届时各家捧 出自家烹饪的最佳菜肴, 到 “汪公庙” 里, 置于供桌上进 行祭拜, 庙前张灯结彩, 夜晚 闹花灯。“赛琼碗” 期间, 汪公 神像前的佳肴有数百碗, 大 家互相竞赛评比。据说此项 活动曾历经数百年之久, 从 另一侧面推动了绩溪 “徽菜” 的发展。 绩溪县的登沅村及附近 的仁里、 梧村、 南观等 11 个 村, 每年中秋节还举行 “坐庙” 活动。正月十五举行 “花朝 会” , 搭台唱戏, 家家户户携带 贡品、 香烛至 “汪公庙” 里祭奉 “汪公菩萨” , 祀求保佑 “五谷 丰登、 人丁兴旺” 。

15、婺源县的 段辛村和淳安县的礼沅村分 别在每年春节和农历十月十 五日, 都在 “汪氏宗祠” 举行隆 重的祭祀仪式。庙外搭台唱 戏, 商贩云集, 庙内祭拜 “越国 公” 汪华及其九子神像, 祀求 先祖保人丁, 贺太平。 以上这些节令庙会、 祭 祀活动仅是笔者所知的一些 片断。实际上千百年来, 关 于汪华的行祠社屋在古徽州 遍布各地, 其规模大小不一 的祭祀活动也一直延续在各地乡村。 解放后, 徽州乡村祭祀 汪华节令活动逐渐冷落, 至 “文革” 时, 全部中断。近年 来, 由于黄山市徽学研究的 兴起, 专门研究汪华文化的 研究会已经成立。越国公汪 王清明祭祀活动自 2008年首 次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

16、了 7 年, 每次活动都有来自全国 各地的汪氏宗亲以及专家学 者参加, 并吸引了省内外多 家 新 闻 媒 体 的 聚 焦 关 注 。 2009年 3月 16日在广东佛山 市举行了徽学及 “越国公” 汪 华文化研讨会, 同年 11 月在 黄山市召开了首届 “越国公” 汪华暨徽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0年清明节黄山市集中祭 祀 “越国公” 汪华的活动在歙 县 云 岚 山 汪 华 墓 地 举 行 。 2011 年 3 月 31 日汪华文化 资源保护利用专题学术座谈 会在歙县披云山庄召开, 同 时 举 行 了 辛 卯 清 明 祭 祀 活 动。2012 年 80 后作者汪鑫 撰写完成 徽州魂 一书, 该 书描述了汪华一生的历史功 迹; 同年 6 月 18 日在黄山市 举行首发仪式。2013年在汪 王墓地建立了 “安徽省文物 保护单位” 标志碑。同年癸 巳清明全国 20多个省、 市、 区 300多人瞻仰了汪王墓, 举行 了公祭。2014 年 2 月 3 日纪 念汪华活动首次在屯溪老街 举行, 并决定汪氏宗亲网全 面改版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