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32712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特殊教育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特殊教育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特殊教育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特殊教育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概论(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篇第一篇 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概论 一特殊教育对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l needs) 1.对特殊儿童的理解:统计学上根据 IQ 判断,指 IQ 高于 130 和低于 70 的人(5%) ; 社会常模根据行为思想等与社会的符合于否判定; 医学上认为无疾病的人便是正常的人,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来判定的。 2.特殊教育对象:广义-残疾儿童(盲聋等感官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病残和多重残疾) ;问题儿童(如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 ;超常儿童(有超常智力,能力) ;狭义-残疾儿童,甚至仅仅指残疾儿童中的盲聋,弱智儿童。特殊

2、儿童的分布或出现率:某一年度特殊儿童在某一年龄层的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二特殊教育的意义: 1. 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2. 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 能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 能更好地对儿童因材施教,促进儿童的发展; 5. 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医学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 三个代表性的涉及开展特殊教育的必要性的社会学理论: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 也只能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行事,曾一度成为种族歧视、法西斯主

3、义的理论基础,当 然不可能顾及社会中任何弱势人群,尤其是残疾人的教育和发展;二是社会心理学派,过于强调心 理,尤其强调大众心理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强调社会中仁人志士或悲天悯人者对发展人类的特殊教 育起主要作用;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 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和基础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四.特殊儿童的分类 1、 残疾儿童:感官残疾儿童:盲童,弱视儿童 肢体残疾儿童:脑和脊髓神经损伤所致,如脑中枢麻痹性瘫痪、脊椎裂;幼年期 严重的营养不良所致; 意外事故,如车祸等外伤所致。 语言残疾儿童:语言中枢和神经通路障碍,如中枢性失语症; 发音

4、器官的伤残,如舌系带异常,腭裂,声门障碍等; 发音矫正器官的伤残,如先天性耳聋等。 智力障碍儿童:明显特征是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落后于同龄儿童。 病弱与多重障碍儿童:病弱儿童指慢性病缠身与身体极为虚弱的儿童。分为三类: 严重的慢性病儿童,如肺结核、先天性心脏病、肾炎等;严重的 营养不良儿童,如严重贫血、发育不全、神经性体弱等;癫痫病 儿童。 2、问题儿童:学习障碍儿童(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如阅读理解障碍、计算障碍、语 言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社会行为障碍(social behaviorally disordered children);情绪障

5、碍儿童(emotionally disordered children);自闭症儿童(autism children),自闭症儿童一般都有着正常的生理外表,但很难与 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获得迟缓或丧失曾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伴2有重复和刻板行为,强迫性地坚持同样的机械性操作。孤儿和寄养儿童(orphan and fosterage children) 3.超常儿童:也称资质优异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有高于常人的智商,有较高的领悟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 五特殊教育原则: 1、早期教育原则早期教育原则:尽早抓住时机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训练。

6、 2 2、补偿教育原则、补偿教育原则:即针对特殊儿童不同的身心特点,尽量用健全器官代替受损器官的组织功能, 充分发挥儿童内在潜能,增加特殊儿童的适应能力。 3、个别化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据特殊儿童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与训练方案有针对性的教育。 4、系统教育原则系统教育原则:特殊教育应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从医疗养 护、教育训练、就业培训三个方面,不断地巩固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成果,取得 良好教育训练效果。六特殊教育的过程 1、教育预防:1.广泛在青年男女中开展婚前教育; 2. 广泛开展有关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提倡婚前检查,禁止近亲结婚,对有遗传疾 病的夫妇

7、提供咨询和帮助。 3 加强孕妇产前检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减少残疾儿童的出生率。 4 加强孕妇产后的医疗保健工作,防止疾病感染,大力宣传儿童保健,加强对儿童 的计划免疫,如接种卡介苗、口服预防小儿麻痹症糖丸、区域性补碘等,减少幼儿 的致残性疾病。 2.教育诊断:1.即施教前的教育评估与鉴定。是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2.特殊教育诊断由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儿童家长三方面人员组成的评估鉴定 小组来执行。 3.教育诊断通过采用仪器检查、量表测定、学绩考评、访问调查等多种途径来探讨 儿童的教育需要,确定是否属于特殊儿童,属于哪一类的特殊儿童,并根据诊断的 结果为儿童安排适当的教育环境。 4.

8、 参与教育诊断人员:儿童家长,医务人员,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儿童的保育员、 学生的班主任、校长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 2.程序:提出教育诊断的申请报告;立案处理,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心理和生理方面 的检查与测定;汇集各方意见,签署特殊教育评估鉴定证书。 3. 教育训练:特殊教育全过程的核心部分; 4. 就业培训:主要措施为在特殊教育中开设劳动技术课,发展中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有 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切实解决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将来的劳动就业问题。七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特殊教育源于欧洲,盲,聋,智障教育都源于法国 1. 西欧: 1760 年,法国人列斯贝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聋校,公开招收聋哑学生,为世

9、界特殊教育的发 展揭开了序幕。首先使用手语来传播知识和交流信息。1784 年,法国人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该校采用了凸字触摸盲文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后经布莱尔改造成为点字触摸文字。 1801 年,法国人伊塔撰写并出版的一本系统讨论智力障碍问题的专着关于一个野人的教育 标志着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的开始。32 北美: 特殊教育源于欧洲,但在北美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的特殊教育思想有零拒绝全纳教育,回归主 流,并在 1914 年由贝利(Charles S.Berry)在密执安州创立了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学校。 3.我国: 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兴起: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是由外国传教士威廉.穆恩

10、(Willian Moon)于 1874 年在北京创立的瞽叟通文馆; 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是由传教士梅理士.查理 (M.Charles)创办的山东登州的启喑学馆,后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盲人刘先骥 1915 年在长 沙创办的湖南导盲学校,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特殊学校。 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994 年,国务院发布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标志 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1. 重点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 中等和高等教育; 2. 在巩固、提高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普及小学阶段盲、 聋哑和

11、弱智教育,兴办初中阶段的特殊教育,逐步发展残疾人的初 级和中级职业技术教育。 3. 向下延伸,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创造条件,在医学、艺 术等省属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的残疾人专业技术人才,以形成门类 较全、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 特殊教育体系。八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特殊教育的一体化(特普,学家社,医教就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了帮助;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九特殊教育的体系:1. 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由家长或巡回教师在家中辅导和训练;在普通幼儿园附设特殊幼儿班或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

12、专门的特殊儿童幼儿园或在特殊学校开设特殊幼儿班;成立以检查、鉴定为主的培训中心、康复中心和检查中心;2. 特殊儿童的基础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在普通学校就学;在各种形式的特殊学 校就读;在普通学校的特殊班中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已列入我国义务教育的范畴 43. 残疾青年的高等教育十特殊儿童的教育模式: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训练中心模式;综合训练模式(结合前两种模式);医疗康复模式(适用于较严重的残疾或病弱儿童);特殊儿童学校学校教育模式:资源教室模式(即安置到普校的 SC 花些 T 到此补救,适于轻中度 SC);普通学校设特殊教育班模式;特殊学校模式;一体化、全纳教育和随班就读模式;

13、特殊教育巡回服务中心,咨询中心,行为训练中心,诊断评估中心等模式;十一。特殊教育的评估:分为教育前评估(诊断性评估),教育后评估(终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一般性的健康检查;病史询问;针对性的特殊检查心理与教育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比奈,韦克斯勒,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学绩测验(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适应行为测验:AAMD 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 调查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人格测验:自陈量表,他评量表其它评估方法:观察法,作业评估法第二篇第二篇 特殊儿童及其教育特殊儿童及其教育一一视觉障碍儿童及其教育1. 视

14、觉障碍一般包括盲(分一级盲,二级盲)盲(分一级盲,二级盲)与低视力(分一级低视力,二级低视力)低视力(分一级低视力,二级低视力)两类,且均针对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较好的一眼的视力为标准。52.视觉障碍的成因:先天:如先天性眼球萎缩、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后天致病和外伤造成:如屈光不正、结膜炎、外伤性白内障、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角膜病等。 导致我国视障的 MAIN 原因排序: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 人的两眼所能感觉到的波长大约是 380-760 纳米(nm)2.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知觉-盲童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但盲童与低视力儿童在形状知觉、空间知觉和知觉

15、与动作的统合等方面都表现出比正常儿童困难多的特点,尤其对距离的准确知觉和深度知觉;注意与记忆-盲童的有意注意和听觉注意发展较好,对声音刺激的定向能力和听力记忆强。但视觉表象很难形成,以机械记忆为主,物体再认能力及工作记忆(即短时记忆)差,但随 AGE 的增长会逐渐增强。语言发展:语言缺乏个性与色彩,但同明眼儿童无较大差异,仅在说话时的姿势、体态等次要方面表现出异样。学习能力:盲童并不一定比正常儿童智力低,但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由于各种原因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低于正常儿童。情绪特征与社会适应:主要情绪问题-焦虑和挫折感;社会适应方面-被动、依赖与无助。一般不主动与人交往,显得比较孤独,社

16、会交往有一定困难.3. 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与训练:A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辨音训练由易到难,近到远,可与触摸训练结合,辨别人和环境中的各种声音; 辨物训练应与辨音训练,嗅觉训练结合,并注意安全;定向行走训练人导法(拉着人的衣袖走),杖导法,导犬法,电子辅助设备法,独立行走法等,训练时注意让儿童用一手放在脸前,另一手放于身体前面保护身体,弯腰向下时,用手挡住脸,防止碰到桌椅,注意交通安全等。自我提倡训练即训练儿童将自己的能力与特殊需要及时告诉他人,自我表达,寻求理解帮助;6日常生活自理活动的训练;青春期性别与性知识教育;休闲与娱乐,社会交往教育等B加强学习技巧的训练:盲文的学习与使用;科技在盲教育中的运用盲文打字机,视触转换阅读机,点字计算器等4.低视力儿童的残余视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