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322422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音、语法、词汇上大有差异,内容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苏教版的小学教材里只有古诗而没有散文等体裁的文言文,因而小学阶段偏向古诗词的教学,忽略了其他体裁的文言文教学;况且如今的中学生从小就习惯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讲话语言、接触到的书籍几乎都是白话文。严重的“断层”现象导致七年级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 。七年级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学生真正进行古文阅读的“起点” ,是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有助于学生达到新课标关于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怎样用好这块“跳板”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的大难题,下面笔者

2、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精彩导入,有助激奇激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的催化剂。根据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采用讲述生动故事的导入法激趣,如教师可请学生讲述现代文版本的寓言故事导入郑人买履 、 刻舟求剑 ;也可采用解题导入法激趣,如导入幼时记趣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童年时令人捧腹的趣事吗?(学生无需举手,自由讲述) ,幼时记趣即记幼时趣 ,意思是记叙儿时的一些趣事。我们一起穿越到清朝看看儿时的沈复有哪些趣事。 ”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主线“记趣”来接触文本的中心内容;教师亦

3、可采用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激趣,如教学黔之驴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寓言的相关知识导入;教师还可采用巧设悬疑激趣法导入梦溪笔谈二则、歌画情境激趣法导入三峡当然,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语。成功的导入语就是一块新奇的“跳板”能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优美的意境,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二、 “重新识字” ,突破字词挑战南宋教育家朱熹认为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反复诵读文言作品,方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而,教师不仅要引导七年级学生用现代的语音准确读通、读顺文言文,而且要让其理解这些字词的意义,真正把字词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口译

4、全文,概括文章大意。在这个“重新识字”的过程中,学生要着重突破字词的挑战:1.学生要应对通假字的挑战。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音同或音近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后来变得不同了,其实字的通假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教师要引导初学者从字音上去归纳识记通假字:七年级文言文中通假字几乎是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都是相同的,如于园中的“瓜洲步五里铺” ,其中“步”通“埠”;鲜有同韵通假,即韵母相同也鲜有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的通假字。2.学生要应对古今异义词的挑战。文言文中的不少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即古今异义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初学者注重积累: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赵普中“寡学术”中的“学术

5、”一词,古义为“知识学问” ,今义则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词义扩大类,如黔之驴中的“益习其声”中“益”一词,古义为“逐渐” ,今义则为“逐渐,好,更加等” ;词义的转移类,如赵普中“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中的“龌龊” ,古义为“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今义则为“不干净,比喻人品质恶劣” 。3.学生要应对词类活用的挑战。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语法功能,并且词的意义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此类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 “名词用作动词” 、 “名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正确分析其用法,

6、理解其意义。例如,学生知道了“两个名词连用,除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外,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作动词”这条规律,就很容易判断“遂以名楼”中的“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的意思。4.学生要应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的挑战。七年级文言文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 、 “而” 、 “其” 、 “以”等,数量并不多,但用法很灵活。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学生就可以轻松应对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挑战。例如“之”字的用法十分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 ,如“方为秋田之害” ;用作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实在意义,如“久之” ;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

7、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的内容,如“而忘操之” ;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 ,如“至之市” 。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能力。5.学生还要应对辨析运用一词多义的挑战。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以及其中的联系。一词多义一般由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构成。辨析文言文的多义词应从基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如郑人买履中“已得履”的“履”解释为“鞋子”是本义,而梵天寺木塔中“人履其板”的“履”就引申为“踩” 。 “明察秋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 ,比喻义则

8、为“极细小的东西” 。三、诵读精思,探究文本内容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诵读”尤其适用于文言文教学,诵读文言文能营造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齐读、小组合作读、分组竞赛读、分角色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文的情境中去探究文言内容,以收到古文教学应有的效果。比如有时用音乐诠释文本帮助学生诵读会意,有化难为易的效果。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尽管已经落实了字词,疏通了文意,学生也花

9、了很长时间朗读文章,但背诵时还是困难重重。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找来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反复播放,歌词即为水调歌头的内容。学生们如痴如醉地大声跟唱,很快就把歌词全记住了,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诵读精思的挑战,加深了对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后来拓展阅读时,学生还学唱了李商隐的无题 ,李煜的虞美人等,既反哺了文本,又增加了文言文课外阅读量。诚然,新颖独特的探究文本的方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更大,也挑战了学生对文言文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但是,教师要指导七年级学生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灵活探究。比如为三峡设计旅游方案;评论梵天寺木塔中的匠师和喻皓;改写小话剧狼 ;为黔之驴出检测卷不管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要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定会以极大的参与热情潜心钻研课文,真正弄懂原文字词句,仔细揣摩文中人物情感,深刻领会文章主旨,这样课文的教学任务不就较好地完成了吗?用好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这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 ,就会让学生对古文更好奇一些,面临的挑战更简单一些,学习更幸福一些!参考文献:1王琳.浅谈高中古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方式j.成才教育月刊,2011, (7):30.2程森槐.突破字词学习难点,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z.百度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