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32160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启智问题启智 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单位:洛阳市新安县石井乡初级中学 姓名:李保周 Email:libaozhou_ Tel:0379-67134356内容摘要:当前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更快地与新课标要求同步,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分析了传统教学不利于学生发问的根本原因,探讨了语文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问题意

2、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始于问题”。“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以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言,都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读书学习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学校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创新能力,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新知,发表独到见解。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本文中我们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初步探讨。所谓“问题意识” ,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

3、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勇于创新的精神” 。 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实际上就是老师问、学生答,甚至是老师把问题连同答

4、案一起教给学生,要求学生背会,应付考试就行。我们的学生所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或死记现成的答案,而不会发现问题,长期的“师问生答”式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一旦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发现问题,并相互质疑时,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道怎样下手;要么赶紧翻看手头的资料或练习,“抄袭”现成的问题作为“答案”上交,以完成任务。当然,所有的过错不全在老师设置的任务上,也不全在孩子的反应行为上。在我看来,如果从意识层面上的分析,学生无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权威意识作祟学生无问题意识还来自于教材权威和教师权威。就教材而言,编辑者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或明示或暗含课文的思想意义和

5、形式技法,这便成了学生阅读时的“凭借”,即学生不是靠自己的阅读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况,而是“捷足先登”,从提示和练习当中去寻找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二)习惯已成自然长此以往,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的状态,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能循教师而动,哪有问题产生?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教师应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首先,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探索质疑的氛围首先,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探索质疑的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罗斯杰认为“成功的教学

6、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 。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提问的关键。民主和谐的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会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教师可以并且应当做到的是:(1)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学习,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尽情发挥,也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师生共同研究,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参与

7、。 (2)注意延迟判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使每位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延迟判断,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改变教学策略,创造探索质疑的机会其次,改变教学策略,创造探索质疑的机会。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直接制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导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运用学法的能力和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那个学法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

8、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1、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主体实行自主性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 ,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 ,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学习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教师在学生阅读前的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暗示” ,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去参考课前的阅读提示。避免

9、外部因素先入为主,使思想被禁锢在框子里,难以活跃起来,也难以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先学后教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在一次次体验中感悟、积累,产生自己的想法,找出自己的疑问。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少,很可能就会提出一些别具新意的问题,从而发掘出文章的新意来。2、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诵读,引发思考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的诵读半节课乃至半小时,

10、也许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假如只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才会有学生积极的思考,才会有学生的独特感受。然后才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己产生疑问,通过疑问的破解而感悟、而认识升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再次,要再次,要“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给方法。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智者问得智,愚者问得笨” 。可见,要让学生提出有

11、深度的问题,就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1、了解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看到课文标题后,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提挈全文,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标题对读者具有强力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提出问题。例如, 苦练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进行提问,“谁苦练?”引出课文的主人公陈招娣。 “苦练什么?”引出苦练的内容加练五十个球。 “为什么苦练?”又引出苦练的目的为国争光。在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把以上几个内容结合起来,概括出文章的题旨。2、要求预习,针对不理解的

12、地方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中的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3、在深入学习教材的同时,诱导学生质疑。学生往往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在关键处扶一把,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坡度,教会学生提问,渐渐达到会问的目的。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佛牵,强而复佛抑,开而佛达。 ”就是强调教学重中在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会问。整体

13、感知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课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问。4、根据文章的文体去提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可以提出问题。例如:说明文,可以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发问;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方法、议论的结构等方面发问;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主题、情节的设置与发展上去发现问题。5、设置提示,引导学生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以上几种学生提问的方

14、法无论哪一种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提问。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解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由想提问,到敢提问,最终达到善于提问,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参考文献: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刘墨 欧阳芬.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3、郑国民.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与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