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631584 上传时间:2017-08-0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学前教育专业1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2. 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重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一节 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一)社会性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

2、,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我国: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2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

3、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 (教材)(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 20 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首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开展充实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儿

4、童的认识更为全面。其次,从人文视角来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使我们承认对儿童的认识更为人性化,将儿童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智慧发展和知识的容纳器。第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童年期的经验可能对人的一生都存在影响,是成年期某些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始作俑者” 。最后,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为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论据。第二节 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一、研究问题的来源(一)理论:理论存在的一个就是提出新问题并用研究加以验证。(二)研究方法和技术:心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三)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结果之一是新问题的诞生。(四)

5、知识本身:由于理论、方法和社会需要等种种原因使我们有了研究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研究问题。3二、研究的层次任何研究都是不断深入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次。描述是心理学发展初期的主要研究层次,目的在于了解心理现象的基本事实和表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描述心理现象之后是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预测特定条件下的人的行为表现具有什么特征。如果我们对心理现象产生原因有了清楚地认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或控制。第三节 研究设计一、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

6、童心理进行考察研究的设计。二、纵向追踪研究纵向追踪研究是指对同一个体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考查的研究设计。三、聚合式交叉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设计,即包含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一种研究设计。第四节 收集资料的技术一、自然观察(一)自然观察的概念与意义概念:就是通过对儿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情景真实,所以儿童的行为表现也就更真实。这种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生态消毒高;同时观察法还可以读儿童发展进行描述,弥补了实验室研究只有数据没有 “人”的不足,能看到研究中活生生的人。(二)如何通过观察获得高质量的

7、资料观察信度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观察研究的信度一般包括三种类型:41.不同观察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同观察者对同一观察时间的复合程度;2.稳定系数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事件观察的符合程度;3.信度系数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的复合程度。(三)观察法的种类1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2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四)观察资料的编码获得了观察资料之后的工作是对观察结果的处理编码,这一环节是科学结论得出的一个重要保障。二、个案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可以使用追踪观察和回溯调查的手段。日记法和传记法是研究儿童个案最常用的方法。三、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法是通过谈话的途径来了解研究问题

8、获得资料的方法。四、测量法测量法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材料一般采用标准化量表,也可使用自编测量工具。五、实验法严格的实验法是实验室进行的,通常严格控制各种变量,操纵自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制条件,考察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一、实证研究的性质与不足,表现出如下特征:经验证明性;系统性;控制性;定量性;公开性;方法的局限;取样的局限;时间的局限;伦理的局限;研究者效应。二、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5(一)什么是质的研究?又译为定性研究。值得研究是以作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

9、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二)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联系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就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而质的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即研究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研究所使用的定义也只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情境。第二章 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社会化的几种经典理论。2掌握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教学重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

10、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的经典理论一、心理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18561939 )在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其理论核心是,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里比多)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是无意识的。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6“自我”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满

11、足“本我”需要的途径,他不会凭冲动随心所欲,而是控制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的原则,考虑现实的要求。它是从本我中发展起来的,是联系本我和外界现实世界的中介。“超我”是由于自我不足以控制本我而出现的。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儿童接受来自成人的要求,并将成人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良心;自我理想是指抽象的、积极的、个体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格的三部分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如果这种平衡的,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病态。 “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 “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原始冲动;“超我”根据一定的标准,力图延迟满足“本我”的需要,并且不完全满足“本我”的

12、需要。可见, “本我”和“超我”存在对立的一面。在心理发展阶段上,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集中投放身体部位的不同,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 岁)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吸吮本能使儿童得到快感。肛门期(13 岁)儿童的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一排泄为快乐。前生殖器(36 岁)儿童开始出现恋母情结或恋父情节,依恋于与异性父母。潜伏期(611 岁)儿童性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状态,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1113 岁)儿童产生摆脱父母束缚的愿望,性冲动强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19021994 )在承袭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的同时,重视社会因素

13、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与社会环境冲突的不同,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出生2 岁)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心里冲突表现为信任对不信任。7第二阶段是儿童早期(2 岁4 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第三阶段是学前期或游戏期(4 岁7 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是学龄期(7 岁12 岁) ,该阶段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是青年期(12 岁18 岁) ,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矛盾冲突是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是成年期(18 岁25 岁) ,任务是活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矛盾时亲密感对孤独。第七阶段是

14、成年中期(约至 50 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第八阶段是老年期(直至死亡) ,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三)心理分析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创了无意识研究理论,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对于理解人的心理又有了一个新视角;在心理发展的动力上,他强调人的性本能作用。他的不足是对性驱力作用的夸大;在发展中只强调内部需要,而没有看到社会因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论多以思辨为主,缺少足够的论据。埃里克森理论克服了弗洛伊德只强调发展的内部因素而不考虑外部因素的不足,埃里克森强调社会因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发展观由过去的只讨论儿童的发展,拓展为生命全程的发

15、展;他的发展阶段论,强调了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任务和矛盾,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体现了辩证的哲学思想。二、社会学习理论华生(18781895 )创立的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否认有机体内部过程在心里产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逐渐强大,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开始注重内部心理过程,班杜拉的思想观点开始向认知方面转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8论。(一)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在班杜拉的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据有如下特点:首先,观察学习并不具有必然的外显反映。其次,强化在学习中不是

16、关键的因素,因为观察者没有表现外在的操作,也就不能获得强化,但学习依然可以发生。第三,强调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有三种: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二)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在3再造过程由记忆向行为的转换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三)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于 70 年代末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这种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决定着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一是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劝说;四是情绪唤起;五是情景条件。(四)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行为的过程,克服了极端环境论的倾向。结论具有可推广性,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结论可靠性强。该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作为一种理论,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性尚需完善,欠缺在实证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