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631370 上传时间:2017-08-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期末复习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环境科学 第一章1、环境的概念: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2、环境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的滞后性、脆弱性(来自宇宙的影响、来自人类的影响)3、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维持人与环境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4、 寂静的春天:1962 年美国海洋

2、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5、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6、环境科学的任务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 、环境机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第三、探索和发现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第四、帮助人类树立

3、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调节控制“人类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7、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第二章1、大地女神(Gaia)假说:Gaia 在希腊神话中是大地女神的意思,Gaia 也是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的简称。Gaia 假说的中心思想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的地球环境。该假说最早是由lovelock 在 1969 年提出的。第三章1、人工环境: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改造

4、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2、人工环境的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3、绿色交通: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一般绿色运具包括徒步、自行车、大众运输(轻轨电车)等,而红色运具包括小汽车、出租车、机车及大部分商业车。2第四章1、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2、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

5、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3、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第五章1、全球环境变化:指地球自然环境和人为变化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广义研究内容包括气候变暖、海洋及水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森林与湿地退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变和土地荒漠化、环境安全。2、温室气体:CO 2

6、、 CH4、 N2O、O 3、CFC S、 SO23、联合国形成的两个重要决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京都议定书 。4、关于臭氧层的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5、环境科学的概念: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具有两层含义: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6、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生态安全(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安全) 、食品安全、健康安全、资源安全、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7

7、、环境外交:是在国际社会防治全球环境问题、资源危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条件下产生的,新兴的、独立的外交领域,它是环境外交主体通过外交方式去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称。第六章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中国处于全球地质构造最活跃的两大活动带的挟持下,易发生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使得中国的国土环境所具有的天生脆弱性就更加突出。目前,中国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都是我们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

8、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1)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既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2)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3)把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长期平衡和协调发展。3第八章1、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可分为: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2、生

9、物入侵: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产生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第十章1、生物富集: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2、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甲基汞中毒的结果。3、持久性有机物(POPs):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特性: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第十一章1、 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中的基本

10、理论之一。现代意义上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2、 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交易、非市场性的经济手段。3、 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沈满洪在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将环境经济手段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侧重通过“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另一类侧重通过“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的环境问题,可称之为柯斯手段。4、 环境经济手段的类型:收费、补贴、押金、建立市场、强制刺激。第十二章1、 环境监测的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

11、准确性、精密性。2、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对象很广,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环境要素;手段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连续性、追踪性。3、 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出方法。4、 水的物理性质的指标:水温、色度、悬浮物、浊度、电导率、透明度。对门某些特殊水体,还需测定臭、残渣、矿化度(主要针对

12、地下水)和氧化还原电位等项目。5、 水和废水监测项目中的金属化合物包括汞、镉、铬、铅、铜、锌、镍、钡、钒、砷等。6、 有毒金属侵入人的肌体后,将会使某些酶失去活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毒性大小与金属种类、理化性质、浓度及存在的价态的形态有关。7、 常规的反映非金属无机污染物的水质指标主要包括 pH、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其他非金属无机物(如氯化物、碘化物、硫酸盐、含磷化合物、4硼等) 。8、 水和废水监测项目中的有机物:多测定水中有机物通过生物或化学氧化的需氧量来间接表征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同时测定某一类有机污染物来表征有机物的具体含量。9、 化学需氧量(COD

13、Cr):在一定条件下,氧化 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酸性重铬酸钾)的量,以氧的浓度(mg/L)表示。10、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11、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目前,常以 5 日生化需氧量(BOD 5) ,即培养 5 天的耗氧量来反映有机物的污染情况。12、总有机碳(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13、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4、河流监测断面(图见 P256)包括背景断面、排污口、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照断面

14、: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控制断面:为评价两岸污染源对监测河段的水质影响而设置。削减断面:为监测河流受纳污水后水质的恢复情况而设置。15、对于较大水系的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六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 2 次。流经城市、工矿企业等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不少于 12 次;采样时间为每月 1 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16、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1)遥感技术可快速进行大范围、立体性的生态环境监测;2)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广、效率高;3)遥感技术适应性强,可获取其他监测手段无法获取的信息;4)遥感技术可用于动态监测。不足:

15、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关键技术尚待突破,有些应用还没有达到实用化、产业化的目的。第十三章1、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质量评价是确定、预测和解释人为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称环境影响分析。指对已经发生和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包括建设项目、资源开发、政策、立法、法规等)已经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狭义: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在兴建前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

16、,特别是运营和生产阶段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项目选址、设立及建成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3、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项目概况;项目周围环境状况;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第十四章1、 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上的合理安排。2、 环境规划的特征:综合性、涉及面广、区域性、动态性、政策性强。3、 环境规划的原则1) 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3) 的环境保护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