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广播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302920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5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时代”的广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微时代”的广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时代”的广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时代”的广播发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众通过微博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听众和广播节目之间建立了一个更加生 活化、私人化、普泛化的互动交流平台。 现如今,电台节目开通微博已不新鲜,但 是如何深化这一应用,使广播熟练、准确 的应用这一交互平台才是关键。 第四,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 ,为 自身开拓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我们正处在 一个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 机等新媒体共处的时代里,传统媒体和新 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作为 主流媒体之,广播媒体的社会职能逐渐被 瓜分、影响力逐渐下滑,长持以久下去, 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地位势必会受到影响。 面对来势凶猛的互联网、 手机等新兴媒体, 传统广播媒体显然缺乏对互联网、手机

2、等 新媒体特征和市场竞争强度的认识,对网 络运营甚感陌生,对网络产品和网络技术 的衔接难以驾驭。 从战略层面来看, 传统广播要想突破现 状、实现发展,需大力拓展互联网视听节目 服务,加快开发多平台、多媒体、多终端新 兴节目形态,特别是在终端占领上。为此, 开始了 “ 三网”联合之路,诞生了诸如 “ 微 电台”等新模式。 “ 三网”联合使广播摆脱 了传统地域和固定时间表限制,不再局限于 此,受众随时都可以通过微博获得感兴趣的 节目信息,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 如今,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在广播业虽已 是共识,但是现状不容乐观。无论微博的增 设、微电台的开办,虽为广播开拓了疆土, 却没有脱离

3、广播单一的色彩,没有形成具有 自我发展能力的独立媒体、独立载体和独立 实体,这是广播不能突破发展困境的关键, 值得广播人思考。 三、结束语 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有着 自身 无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在新媒体和其它 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只有提高信息 内容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确保内容精简、 表述准确、目的性强,才能让受众快速 接受信息,并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密切 融合、合作,才能为 自己找到新的发展 契机,以促进 自我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张梅 莲 广播 剧 发展 的前景 初探 U 1 声屏世界,2 0 1 1 - 0 8( 1),9 7 2 1 刘文宇 广播剧剧本创作中如何解 构故事 中

4、国广播电视学-t : 1j ,2 0 1 1 0 5 3 1 潘海 林 广播剧 创 作 “ 本 土化 ” 初探 I l 1 _ 新 闻天地 ,2 0 1 1 - 0 4 【 4 】 刘国君,徐伟东,陈敏 广播剧纪 实美学初探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 0 1 0 - 1 2 f 5 1蔡赴朝 发展现代传播体 系,提 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辐射 力和影响 力 【 人 民 日报 ,2 0 1 1 1 1 - 0 7 (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人 民广播 电台 ) ( 上接第 0 1 页 ) 历史更要强调的是一种丧失等级格局的文 化合作 ,彼此吸纳与修正,完善民族 自闭 所生产的群体缺陷与文化失落,我

5、们所要 形成的是与其他文化的共处而非要一直都 倾向于对其他文化进行彻底的皈化。 因而, “ 我们的文明必然要和那些我们眼光所及 的以及那些新的刚刚从地平线上出现的文 化准则发生关系。” 我们 由于民族地域的范围限制 以及 文化接受的外沿束缚很可能陷入 自以为 是的文化或民族 中心,想当然地走人近 身文化体系的优越狂欢,无所知地 阅读 着有关 自身的民族代代相传的 “ 神话”。 简单来说 ,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是自诉 式的故事 ,我们不该恭维 自己的妄想, 以为我们 的选择 与办 法相对 于别 人 的是 可行且合适 的,无形中将 自己设为唯一 选项或者最优答案。我们所处的无边无 际的空间,不仅仅只

6、是 自我民族立足与 徘徊的狭小土地,在历史的荒野里,我 们所停 留的时间也只能简单算为一瞬, 我们 所要持 有 的是一种 人类 共 同意义上 的文化宽容心态 ,摆脱 自我民族文化所 设的认同窠臼,我们所要消除的即是这 种文化压迫之下民族意识的自欺。 而打破文化模式的强势霸权也同样需 要建构文化霸权的力量传播。传播其 重要的内涵即是互通有无,共享交流。文 化模式的内在始终蕴藏着一种内向封闭的 情绪,通过传播行为的勾连,文化彼此之 间才能实现进一步、 更大范围的流通融合, 观念的碰撞与争鸣,文明的活力与激情才 能充分表现,由此理解与包容才能成为现 实交往的可能。从此意义上而言,传播也 是消解文化模

7、式保守内涵的重要武器。 我们从文化与民族的维度考量共存 的可能性,消除潜藏在肌理之下的民族 文化中心主义的病症,如若我们不能对 “ 他者” 予以仁慈的包容和善意的理解, 不用说实现人类文明 自然多样繁衍的可 能性,即使我们也 自利地寻找 自我超越 的出路也是困难的,试图独 自在民族 自 身狭隘的文化游戏 中创造一点点文明也 只是奢谈。当下,我们所处的位置显然 不是纯粹性的民族 自闭环境 ,民族的界 限 日益模糊,但文化不应存在知识理论 上的 自卑,更不应该 由于强者的压迫而 消亡。资本主义的滋养使得在利益的土 壤 中生发出的民族文化成果更有现实性 的价值估量 ,均衡成长几近奢谈,目标 取向离散

8、不同。民族 文化相对主义的大 同理想遭遇绑架 ,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 走 向文明的理想国,不因外界环境的恶 劣条件而顺从接受悲哀的结果,面对不 断凋零的民族 文化图景,我们应该始终 怀有对人类的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 的责 任感 ,更基本的要求是一种善意的理解 与柔性的包容 ,而传播恰恰是建设人类 文化繁荣场景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 【 1 儿美 】 露 丝 本尼 迪 克特 文化 模 式【 M1 王炜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0 5:24 2 儿美 露 丝 本尼 迪 克特 文化 模 式 M】 王炜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0 5: 1 3 】 【 美 露丝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 式

9、 M】 王炜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0 5: 1 5 2 I 4 】 十年集 美的历 程 【 M 三联书店 ,2 0 0 5 :4 5 1 - 4 5 3 【 5 】 美 】 露丝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 式【 M】 王炜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05: 1 6 5 6 译 者 序 【 美 罗伯 特 路 威 文 明 与 野 蛮 【 M 吕叔 湘 译 , 三联 书 店 , 20 0 5: 3 7 】 【 美 】 露丝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 式【 M 王炜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5: 1 7 7 ( 作者单位: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 院 2 0 1 1级硕士研 究生;2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 究院 2 0 1 0 级 硕士 究生,现工作 于 中国舰 船研 究院综合 办公 室 ) 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