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质教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630284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国论》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国论》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国论》优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国论》优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国论》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优质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育 六 国 论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 想。 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1、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课后苏辙的六国论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扩展阅读视野,加强对课文的 理解,锻炼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1历史的兴废、有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例如:我们上 学期学过的勾践灭吴

2、,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勾践 成为阶下囚。后来卧薪尝胆,长期准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 2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然后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兴 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谈论的话题。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 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请举出: 板书:过秦论 、 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以此事为题材的文章 板书课题:六 国 论3三篇文章虽属同一题材,但论述侧重点不一样。前两篇侧重论述,秦亡的教训,后 一篇侧重论述六国灭亡的教训。 主题也不一样:过秦论中心论是什么

3、? 仁义不施而改守之势异也。 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灭六国者,六国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4 这三篇文章虽然同话一个话题,但时代各不相同: 板书: 过秦论西汉初年(汉文帝)阿房宫赋晚唐 (唐敬宗)育 六国论北宋 (当时统治者) 为什么同一件事,后来人老去唠叨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民富国强,这种定作动机叫借古讽 今板书:过秦论 (汉初。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劝汉文帝“安民”休养生息; 阿房宫赋 (晚唐。杜牧)族秦者秦

4、也,非天下也对唐敬宋大兴土木发出警告; 借古讽今 六国论 (北宋。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 5 当时的时代背景到底怎样呢? 看胶片: 6 有关作者: 1) 看注解; 2) 补充(教参)二教学课文第一段: 1 生字词, 2 朗读: 3 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 口头翻译: 5 内容分析: 1) 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 2) 这个论点指出了什么?六国之的原因。 3) 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又是从哪两方面?反面和正面。反面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弊在赂秦。 教师讲评:这句话排除“兵”和“战”的因素,强调“赂”是真正原因。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 4)

5、 接下来引出两个分论点。哪两个?请用原文回答。 六国破灭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在赂秦也。 弊在赂秦 B、不赂者以赂者丧。 5) 请总结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6) 引导背诵。三教学课文第二段:1生字词:厥 jue 暴 pu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育 6 内容分析: 1) 总结段意: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分三小层: 一层:诸候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结论:秦之所大欲,诸 候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二层:赂秦的情形和结果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三层: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3

6、)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4) 看幻灯片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 5) 引导背诵。先分层背,再联起来背。四教学课文第三段:1生字词: 赢 yng 洎 j 谗 chn 诛 zh 邯郸 hn dn 郡 jn 殆di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 总结段意: 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 三小层: 一层:单说齐国灭之产原因, (指出齐虽不曾赂秦但“与赢而不助五国” ,五 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保全。 ) 二层: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 (既不“赂秦”

7、也不“与赢”而有“用兵之 效” ,但其灭亡的原因:燕则“以荆卿为计” ;赵则 “洎牧以谗诛” , “用武不终” ;客观上则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其灭亡 是“诚不得已” 。 三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 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 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 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全面深入地论 证了中心论点。 4) 这一段共 11 句,试列出本段 11 个句子之间的结构图。 齐国灭亡的原因; 燕国灭亡

8、的原因; 合说燕、赵当初不赂秦 总说燕赵灭亡的原因 合说 三国灭亡 讲赵国灭亡的原因育 6引导背诵。五教学课文第四段:1生字词:为 wi 国者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 总结段意: 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主张,申明作者的政 见。 2)引导背诵:本段共三句话,1 句“呜呼” ;2 句“悲夫” ;3 句“为国者。 。 。 。 。 。 ”六教学课文第五段:1 生字词 2 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生字词 1) 概括段意: 讽谏北宋王朝。 2) 教师讲析:将六国情况和北宋情况相对比,暗示北宋力量比六国更

9、强。 委婉地警告北宋统治者,切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题旨, 即作者的写作意图。3)引导背诵:七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语言生动形象(2 段中的形象语言)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八板书设计:过秦论 汉初贾宜 劝汉文帝“安民” 阿房宫赋 唐末杜牧 劝唐敬宋“戒奢” 借古讽今 六国论 北宋苏洵 劝统治者“自强御侮” 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 段 中心论点 4 段:总结5 段:讽 今 分论点 2:不赂者以赂者表3 段 九教学心得:1自强御侮的推论不能直接讲出,应设置悬念。 2两个分论点的分合关系及其意义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育 2003 年 1 月 24 日星期五第三次备 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