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96277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 4九 “- 二= = I 寡 蓑 。 唐 孕 莲 余 中 垡 面对现代化进程在二十世纪的尴尬遭遇,我们不得不承认 , 循环论并非就一定是过时的、落后的、反动的谬论。如果我们不 简单化对待文化的遗产 ,循环论是应该有它的价值的, “ 其凸显 出来的反映事物运动形式的循环思维观及其方法 ,绝非无根无据 , 而是以直观片面的形式反映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循环 发展的现象及其规律 ,这是其合理内核 ,需要给予肯定。 ” 二十 世纪的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是无比艰难和复杂的,在不断往返的破 坏 ( 革命)建设破坏 ( 革命)的宏大叙事统治下 ,经历了复 杂的社会变迁、暖昧的政治更替、此起彼落的文化

2、争夺后,新时 期以来的小说家们普遍丧失了前进的激情 ,关于胜利的狂热信念 被时时来袭的消亡、退败等悲观情绪所侵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下,曾经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定性为封建落后观念的历史循环论 , 重新在小说叙事里被选择和接受 ,成为叙事解读历史的一种话语。 放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 ,不管是关于较大时间 跨度的家族历史叙事,还是关于较小时间跨度的个体历史叙事 , 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循环论那时隐时现的身影。它有时是以现实主 义为基本格调的具象化表达 ,有时是凌空虚蹈的基于浪漫想象的 抽象提纯。尤其是在那些富有 “ 史诗”性色彩的长篇历史小说中, 小说家往往无法绕开植根于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中的

3、循环论,自 觉或不 自觉地用循环论来观照社会政治的变迁,并由此出现了一 个最鲜明的当代小说叙事意象典型: “ 翻鏊子” 。 一 、 “ 鏊子说”与不变的传统文化 在文本中直接用 “ 鏊子”一词来解读历史政治风云的长篇小 说,是陈忠实的 白鹿 。 白鹿 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 获,是一部展示民族秘史的力作 ,是 “ 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 。小 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 “ 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历史事件演 变的场所,用细腻的笔触摹写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 叙述了渭河平原二十世纪上半叶五十多年来的历史变化。深邃滞 重的思想主题,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 丽多彩的风土人

4、情 ,形成了作品鲜明的史诗风格 ,具有令人震撼 的真实感。陈忠实在该小说中深刻反思了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国传 51 以 =白鹿原= =生死疲劳= = 活着 ( 第 一 变 与一 不变 篇历史小说中的一 鏊子 叙事 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 ,深入发掘了民族文 化心理结构中的精华 ,对现代文明进行了严 肃地审视。陈忠实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多 次强调同乡前辈作家柳青的影响: “ 柳青是 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 ,我受柳青的影响是重 大的。 ” “ 但是我决心彻底摆脱作为老师的 柳青的阴影 ,彻底到连语言形式也必须摆 脱 ,努力建立 自己的语言结构形式。 ” 白 鹿原就是陈忠实摆脱柳青建构起 自我风格 与形式的

5、体现 ,它之所以被列为 “ 新历史主 义小说”的阵营,就在于陈忠实于历史观念 上与柳青一辈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差 异 。 十七年历史小说在叙述中秉承阶级斗争 的思想 ,地主阶级总是被塑造成万恶的剥削 者 ,l; If An 红旗谱 中的恶霸地主冯兰池 , 而且地主阶级的本性代代相传 ,比如冯老兰 的儿子冯贵堂就继承了嗜血的家族基因。农 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个阶级都是内部严整铁 板一块的,阶级之间恪守着对立原则呈壁垒 分明之貌 ,斗争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绝 不可能握手言和。而历史的结局毫无疑问是 一个定论 ,整体历史被描述为农民阶级在共 产党的领导下打倒地主阶级的革命过程。历 史在时间长河 中

6、总是一步步接近历史的 目 的,先进总会战胜落后( 虽然这个过程比较 复杂和艰辛) ,农民阶级性质家庭的胜利体 现着社会进步史观的要求。 白鹿原作为 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之作 ,显然打破了上述规 范 的限制 。 白鹿 村的历史主要被处理成两个 地主家庭( 白鹿两家)之间的权力斗争,黑 娃代表的受压迫的农民阶级在经历生死跌宕 之后 ,竟然最终 自觉拜服在地主阶级恪守的 传统文化旗帜下 ,以进人祖宗祠堂为最高价 值的实现。在地主阶级家庭中,内部分化也 是严重的,白鹿两家的后代由于各 自不同的 生活经验而 自主选择了不 同的意识形态体 系,他们的生活道路复杂多变 ,难以阶级身 5 2 份进行定性 :白灵和

7、鹿兆鹏加入了共产党 ,白孝文进入国民政 府的保安队,鹿兆海加人国民党的军队。小说与十七年革命历 史小说的最大不同还不只是在于将两个阶级之间的外部斗争转 换为一个阶级 内部的分裂与斗争。作者似乎有意站到一个更高 的位置 ,用更长远的时间意识看待五十多年来的历史风云变 幻 ,最终得出了阶级斗争就是翻 “ 鏊子”的结论 ,由此以循环 论的路数拆解了社会进步史观,对前期革命历史叙事的机械性 形成了文学意义上的反拨,进而将文学从政治的拘囿中解放出 来 。 从叙述时间上而言, “ 鏊子说”首先是从白嘉轩 口中说出 来的。黑娃带领农协一干人在白鹿村戏楼上对自鹿仓总乡约田 福贤进行了整治,之后不久国共关系破裂

8、,田福贤重新回到白 鹿村 ,在黑娃整治他的白鹿村戏楼上狠狠地报复了农协成员。 看到这一场面的重演,白嘉轩站在祠堂院子里大声说 : “ 白鹿 村的戏楼这下变成烙锅盔的鏊子了。 ”这是 “ 鏊子”在文本中 的初现。但是我们从田福贤随后的话语中得知 ,白嘉轩的 “ 鏊 子说”是从朱先生那里学来的。田福贤说 : “ 我前几天到县上 撞见朱先生 。朱先生耍笑说 : 福贤 ,你的白鹿原成了鏊子 了。 我想起白嘉轩也对我说过这句话。我才明白白嘉轩的话 其实是从他姐夫 J l UL 趸下的。 ”因此 , “ 鏊子说”是朱先生对 社会政治运动的基本看法,白嘉轩不过从他的精神导师那里进 行了承接。原版 白鹿原中有

9、四次出现了 “ 鏊子”一词 ,但 是在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修订版 白鹿原中只保留了上 述两次。 且 口 使作者出于各种原因作出了如此大的删改 ,但当 我们确证了 “ 鏊子说”出自朱先生这个人物时,我们可以认为 “ 鏊子”一词实在是解读 白鹿原的一个重要入 口。 朱先生是陈忠实花费笔墨较多的一个人物。白嘉轩和朱先 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儒家文化道德人格的代表 ,如果说白嘉轩 是儒家文化的坚强实践者与忠诚拥护者 ,朱先生则是儒家文化 精髓的理想化身。在小说的第二章里 ,通过 白嘉轩对朱先生往 昔言行的真实追忆,杂以民间或真或假的传奇事件,第一次将 朱先生引入叙述。南方讲学 、谢绝高官、兴办书院、晴天

10、知 雨、望星明豆、未 卜 寻牛,这些故事的密集化展开,将一个学 识渊博、恪守孝道、身体力行、道德高尚的具有儒家先贤风范 的 “ 圣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朱先生作为儒家文化的精神 标志,是智者、先知、哲人,是一个比任何人物都站得高看得 远的人物,应该说他的言论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 言论和思想,陈忠实对他的态度是认同甚至是崇拜。他把军阀 混战、国共之争 、以及土匪乱民这些发生在 白鹿原大地上的 政治事件,统统视为鏊子烙馍烙饼式的翻来覆去,被放置在 鏊子里面烧烤的是被权势之手操控着的世世代代生活在 白鹿 原上的乡民。朱先生的 “ 鏊子说”不仅仅指向他生前看到的 诸种权力争夺与斗争,在他死

11、后 的几十年里发生的一切事情 仍然在论证着它 , “ 鏊子说”既是对历史过往的总结 ,也是 对未来走 向的预言。他的墓穴里有一块砖头刻着 “ 折腾到何 日为止” ,那些被胜利者赋予了积极意义的争夺之战不过是 “ 折腾” 。在 “ 鏊子说”的描述 中,无论是军阀、国民党 、土 匪 ,还是共产党 ,都被置于在同一个层面的平台上审视 ,党 派之间没有是非 ,亦无论正误。朱先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 知 ,所以他对与 自己有亲情 ( 或师生情)关联的白鹿两家后 代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选择和命运不置可否。在他看来 , 他们从事的所谓 “ 事业”不过是毫无价值的内部斗争与自我 消耗。只有当他得知鹿兆海在抗 日

12、救亡的战场上为国捐躯之 后,精神才从长久的淡漠中变得激动不已。 关中大儒朱先生突破师道尊严的规限 ,亲 自跪倒在鹿兆 海灵台旁为 自己的学生守灵。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鹿兆海的 死亡事件从朱先生看到的种种无价值内斗中腾空而出,具有 了真正的意义,也就是说 ,只有对抗外敌、御辱保种的行为 才是可推崇的。当后来鹿兆鹏对朱先生说,鹿兆海并不是死 于抗击 日军的战场 ,而是在国共 内战中被红军打死时 ,朱先 生非常愠怒,进而坚决地说 : “ 我不相信你的话 。你说十七 师撤离的消息我没听说过。 ”鹿兆海死亡的真相是朱先生所不 愿面对的,因为它让他失去了最后一线期望。 陈忠实在发表 白鹿原1 8 年之后

13、,撰文称 : “ 作品人 物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表态 ,是这个人物以他的是非标准和 价值判断做出的表述,不是作者我的是非标准和意义判断的 表述。读者和评论家可以严格挑剔朱先生等人物的刻画 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包括他的 鏊子说 ,是否于他是 准确的和合理的,而不应该把他的 鏊子说 误认为是作者 我的观点。 ” 虽然陈忠实一再辩白 “ 鏊子说”只是朱先生的 判断 ,不是他 自己的判断 ,但是就整部小说对于渭河平原五 十多年的历史变迁的叙述而言, “ 鏊子说”依然应当是 白 鹿原的文眼。这不但体现为多种势力在 白鹿原政治舞台上 的交替登场 ,还反映在主要人物正反两面交相作用的人生轨 迹上。黑娃从长

14、工之子到嗜血土匪,从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到 协助共产党起义的正义之士 ,最后冤死于革命政权 的枪下。 白孝文从合格的家族接班人到沉沦于偷情的 家族孽子 ,从即将饿死的饥 民到风光无 限的 保安 营长 ,从反动派 的猎犬到革命 的功臣 , 最后枪杀手足兄弟黑娃。他们的人生轨迹是 按照乐极生悲 、悲极生乐的福祸轮回方式衍 生的,如同翻来覆去的鏊子。 即使叙事者不承认翻 “ 鏊子”的循环论 是 自我认 同的价值判断 ,我们从 白鹿原 中感受到的还是浓重的虚无情绪。 白鹿原 正是在对社会政治演变的循环表述中徐徐托 举出了它最深处 的叙述本意:相对于历史悠 久的儒家传统文化而言 ,千变万化的人事不 过是过眼

15、烟云 ,只有朱先生和白嘉轩代表的 道统虽然它也有吃人的一面永远屹 立不倒 。不变的事物葆有永恒的价值 ,站在 文化的立场上 ,陈忠实给予了 白鹿原深 刻的哲学底蕴。 二、 “ 鏊子说”与不变的 “ 地父” 在陈忠实这里 ,传统文化是人世变迁中 的不变部分 ,而在余华和莫言那里, “ 大地” 成为不变的永恒事物和历史流变中最深处的 根基 ,也是唯一的根基。 “ 大地”包容着历 史中一切的残酷和血腥 ,给予时间之流中的 卑微个体以母亲般的慰藉 ,所有经由世事沧 桑导致内心的悲伤与辛酸在大地中全部被消 融 、被理解 。 莫言的 生死疲劳从民间佛教世界中 取来六道轮回的观念 ,让一个在 1 9 4 8

16、 年被枪 毙的地主西门闹六次转世为驴、牛、猪、狗 、 猴 、大头婴儿 ,分别 以他们的视角叙述不同 时期 的历史事变。 “ 形式具有意义 ,独立于 内容的意义,这是 2 0世纪美学一再阐明的命 题。 ” 奠言有意的轮回式叙述设置 ,不是纯 粹的手段 ,它本身就体现了世事循环的意味。 不仅如此 ,通过托生为驴牛之畜类的西门闹 的视角所叙述出来的 自 1 9 5 0年到 2 0 0 0年共 5 0年间在 中国大地上轮番上演的历史事件 , 因为被西门闹这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持续审 视着 ,而遗失了它们在正史叙述中起伏变动 的正 反意义。如果将 “ 六道轮回”的形式 设计放置一边,我们可以说 生死疲劳是 完全按照顺时针的方式开展它的叙述的,是 以现实主义的写实精神描摹了新中国建立以 来发生的的社会政治事实。西门屯这个中国 大地上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