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意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96195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己”之意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为己”之意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为己”之意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己”之意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己”之意探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5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1月 长春 工业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o l o gy ( So c i a l Sc i e nc e s Edit i o n) Vol _2 5 No 0 6 N O V 2 O1 3 口政治 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 “ 为 己 ” 之意 仵 越 探析 (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摘 要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一句揭示了孔子学说的要义, 为历

2、代儒者所重视。但因解释不尽相同, 所 以给今 人的理解造成 了一定 困惑。从“ 为 已之学” 之“ 己” 出发 , 探讨“ 为 已” 的内涵 , 提 出“ 已” 是 人之原初 的本 真本 性; “ 己” 有 自发 向善 的能力 , “ 为 己” 就是把这种 自发 的向善能 力转化为 实 际的 自觉趋 善能力 , 使人 能够 自觉地从异 化、 沉沦状态 中脱 离出来 , 复归到原初 的本真本性 ; “ 为 己” 需要从“ 克私” 和“ 求放心” 两方面进行。 关键词 “ 己” ; “ 为 已” 之 意; “ 为 己” 之道 作者简介 仵越( 1 9 8 8 一) , 女 , 山东大学儒 学高等研

3、 究院哲学硕 士研 究生, 主 要从事儒 家哲 学研 究。 一 、前人 的 注解 关于“ 古之学者 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的解释 , 历代学者注解 不尽相同 , 给今人 的理解 也造成 了一 定困惑 。在探求 “ 为 己之 学 ” 之意之前 , 有必要先对前人的解释进行一番梳理 。总体来说 , 前人 的注解可 以分 为如下 三种 : 一是何晏在 论语集解 中的解释 。 论语集解 引孔 安 国语 : “ 为 己履 而行 之 , 为人徒能 言之 。 ” 梁 皇侃疏云 : “ 明今古 有异 也 。古人所学 , 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 , 欲以 自己行之 , 成 己而 己也 。今之世 , 学非 复为补

4、己之行网 , 正是 图能胜 人 , 欲 为人言 己 之美 , 非 为己行不 足也 。 , , “ 认为“ 为己之学” 就是要学先 王之 道并且能够 身体力行地 践行之 ; “ 为人之学” 则 只是为逞 口舌 之利 以求得他人赞美 , 乃是 以功利为归依 。 二是 以荀子为代表 , 劝学 云 : “ 古之学者为 己, 今之学 者为人 。君子之学 也 , 以美其 身 ; 小 人之学也 , 以为禽犊 。 ” 2 lJ ( 认 为“ 为己之学 ” 是君子之学 , 以内在的心性修养为 旨归 , 而“ 为人之学 ” 则是小人之学 , 以炫 耀 自己、 取悦于人为 目的 , 汉代刘 向在 新序 中说 : “

5、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 以附其身 , 今之学者得一善 言务 以悦 人 , 即 以为禽犊 之确解 。言小人 自炫其学 , 欲 以学见之 于人也 。 ” r 2 ( 宋人郑汝谐 论语意原 日 : “ 以为己之心先之成己 , 所 以成物也 , 以为人之 心先之外务 必至忘 内也 。 ” , 明 代刘宗周认为 : “ 古今之学一 也而学之用 情则为己者 , 学以成 己 , 学之道本 如是 也 , 若 不求在 已 , 而或 以利 或以名 , 但纵毁 得丧 起念 , 是 为人也 , 学斯伪矣 。 ” 徐复 观先 生则认 为 : “ 所 谓为己之学 , 是追求知识 的 目的 , 乃在 自我 的发现 、 开辟 、

6、 升进 , 以求 自我 的 完成 。 ” I 3 ( 从刘 向到徐 复观先生的观点 , 虽解说 上有所差 异 , 但可 以看 出, 都是承接苟子的解释而来 , 以内外 之别来解释“ 为 已之学” 与“ 为人之学” 的差异 。 三是宋人 张拭 的解 释 : “ 己立 而为人之道固亦在 其 中矣 本 既不立 , 无 以成身 , 而又将何 以及 人乎? ” 类似 的 , 钱 穆先生 在 论语新解 中认 为 : “ 孔子 非不 主张学以为人 , 惟 必有 为己之本 , 乃可 以达 于为人之效” o 4 ( P 4 0 0 ) 这两种说 法 , 都将“ 为 己之 学” 和“ 为人之学” 的对 立关系消解

7、了 , 而把“ 为 己” 看作 “ 为人” 的前提和基础 , 强调二 者的相互依存 和统 一。 无论是从行 与言的关系 , “ 内” 与“ 外” 的角度 , 还是强调“ 为已” 和“ 为人 ” 的相互依存性来分析孔子 的这句话 , 都要 先探求 到 底什 么是所谓 的“ 已” 。 二 、 “ 为 己” 之 意 ( 一 ) 何谓 “ 已” 从语用 的角度 来说 , “ 己” 和“ 我” 的指代对象是 一致 的 , 一般情况下二者基本可 以互换使用 。但在 论语 中, “ 己” 和“ 我” 在 一定 意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 论语 子罕 中说 : “ 子绝 四, 毋意 、 毋必 、 毋固 、 毋我

8、 。 ” 何谓 “ 我 ” , 四书章句集注 日: “ 我 , 私己 也。 ” 梁漱 溟先生在谈到“ 己” 时 的解释是 : “ 所谓 己, 非我们寻常所说心里 的我之观念 。平常 的我之观念 , 是把 一片东西 ( 浑然一 一7一 体 ) 去区划分别与计度而起的 。婴孩本 无我之观 念, 都 由后来加 以分别而 起。孔子之所 谓 己即生命之理 所在 , 完全未 加 分别 。 ” 5 _ ( 在他看来 , “ 己” 乃是婴孩时期的人之本原形态 , 是生命之理所在 。 从婴孩 长成为人 , 这个过程是在人世 中完成的 。在这 一过程 中, 总要不 可避免地 与他人 、 他物打 交道 , 这就是说

9、 , 入 必然 “ 被抛人” 一 种人世 的状态之 中, 而人在这种人世 状态中 , 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按照一 种外在的标准 而非 己的意志行事 。这 种标 准 , 在海德格尔看来 , 是公 众意见 的“ 平均性 ” , B 口 常人 。常人是一个平面 , 抹 平一切此在 之个 性 , 使 人“ 被卷入众人 的非本真状 态的漩涡中” , _ ( ” 跌落于常人 的常驻状 态, 即所谓的“ 日常 的共处 同在 、 庸庸碌碌 、 平均状态、 平整作用 、 公 众意见 、 卸除存在 之责任与迎合等” 状态 。由此 , 人就沉沦 、 消散于世界的共 处之 中, 偏离了 自己原有的本 真, 而呈现出一种非

10、本 真状 态。 由此可以看出 , 由婴孩长成为人 , 存 于人世 , 必然经历 了一 个由本真 状态走 向非本 真状态 的过程 。如此 , 本真就 是人之本 原形态 , “ 己” 即人之本原 的本真本性 。 ( 二 ) 何 谓 “ 为 己” 子 曰: “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 ” ( 论语 阳货 ) 虽然 没有对 “ 性 ” 做出 明确 的界 定和 阐释 , 但 从其 “ 为仁 由己” ( 论语 颜 渊 ) 、 “ 夫仁者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 而达人” ( 论语 里 仁 ) 等言论可 以看 出 , 孔 子是相信“ 己” 是具有 向善 的潜力的 。郭店 楚简 性 自命 出 中说

11、: “ 未言而信 , 其美情者也 ; 未教而 民恒 , 性 善者也” 。 E 7 ( P 1 3 8 - ” ”这 表明 , 人 的情性 是美 好 的, 人在 未受 到教 育教化 的情况下 , 是能够 自然而然 地向善 的。 人 的需求虽多 , 但求的路 径无 非两 条 : 一是外 , 二是 内。外在的求即“ 求诸 人” 。这 种求是有不确定 性的 , 成 事与否全取决 于外在 的因素, 而外在的因素具有可变性 , 人 自己是无法牢牢确定地把握 住的 ; 内在的求即“ 求诸 己” , 这种“ 求” 靠 的是 自己, 因 而是可 以把握得住 的。世上还有什么 比自己更可靠的呢?人除了 自己之外没

12、有其他 的根据 。因此 , 只有“ 求诸己” 才能开拓出 生命 的崭新境界 。 关 于“ 为 己” 之意 , 有的学者是从 字面意去理解“ 为己” 者 , 认 为“ 为” 应该读去声 , 即认 为“ 为” 是“ 为了” 的意思 , 如朱子在 论 语章句集注 中说 : “ 为 , 去声 。 ” 。 J ( 陈祥道在 论语全解 中说 : “ 杨子 日: 大人之学为道 , 小人之 学为利 。则为道 以美其 身者, 为 己者也 ; 为利 以为禽犊者 , 为人者也。 范晔曰: 为 己者 因心 以会道 , 为人者凭誉 以显物 。 盖为 己者未尝不为人 , 为人者必不 能为 己。杨朱第知 为 己而 已, 墨

13、 翟第知 为人而 已。若孔子则为 己而不忘人 , 为人而不忘 己者也。故日, 我 学不厌 而教 不倦 , 彼 学 以为人教 以为 己者 , 岂知此 哉 ? 宜 原 宪 所 以 不 忍 为也 。 ” 陈祥道所论 杨朱 、 墨翟之“ 为己” 、 “ 为人” 就是直接从字 面意思去 理解 , 将 “ 为” 理解成“ 为 了” , 指为 了 自己、 为 了别人 的意 思 。他把杨朱之为我 、 墨翟之为人与孔子“ 为 己” 、 “ 为人” 等而言之 , 似难 以使人信 服, 起码将 “ 为己” 当作 “ 为 了 自己” 理解是不 妥 的。 小尔雅 中云 : “ 为 , 治也 。 ” 论语 中 , “ 为

14、” 取“ 治” 之义的用法有许多 , 如“ 能 以礼让为 国乎 ?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 , 如 礼何? ” ( 论语 里仁 ) “ 或 谓孔 子 日: 子奚 不为政 ? 子 日: 书 云 : 孝 乎 !惟孝 友 于兄弟 , 施 于有政 。是亦 为政 。奚其 为为 政 ! ” ( 论语 为政 ) 孔子所论“ 为已” 应为治己之义。所 以 , 笔者的理解 , “ 为己” 就是治 己的意思 。“ 为 己” 就是把“ 己” 所具 有 的自发 向善能力转化为实际的 自觉趋善能力 , 使人能够 自觉地从沉沦状态 中脱离出来 , 而将本真之性呈现出来 。 三、 “ 为 己” 之 道 彰显“ 己” , 使 人

15、从 非本 真状 态复归到本真状态 , 需要从两方面进 行。一是“ 克私” , 二是“ 求放心” 。 所谓“ 克私” , 即存 真去私, 把“ 拘” 、 “ 蔽” 本真本性的“ 气票” 、 “ 人欲” 排 除 出去 。所谓“ 子绝 四: 毋 意 , 毋 必, 毋 固, 毋我 。 ” 意 , 私 意也 ; 必 , 期必也 ; 固 , 执滞也 ; 我 , 私 己也 。梁漱溟先生谈 到意必固我的时候说 : “ 私则是在天理之 自然上多了一点意思 , 多 了 一点意思就 是要 求 , 就是私 。意必固我即是在天理 之 自然上 多了一点 意思 。 ” l 5 1 ( ” 克” 就是 要把这“ 多 了一点意

16、 思” 的“ 私” 剥 离开去 , “ 以复其初” 。 关于“ 求放心” , 见于 孟子 告 子章句上 中 : “ 孟子日 : 仁 , 人心也 ; 义, 人路 也。舍其路 而弗由, 放 其心而 不知 求, 哀哉 !人有 鸡犬放 , 则知求之 , 有放心 而不 知求 。学 问之道无他 , 求其放心 而已矣 。 孟子所谓的“ 放心” , 即“ 放其 良心” , 亦 即丢失 良心 。求 , 即寻找、 探求 。“ 求放心” 就 是把 丢失 的善 良本心找 回来 。另外 , 孟 子还说 : “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知其性 , 则知天矣 。 ” ( 孟子 尽心章句上 ) 程颐认 为 : “ 性之 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