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8477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1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TE-A上行MIMO系统中空频编码及CM性能的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R 二 : 具有 根发送天线的移动终端( MS ) 和具有 r 根接 收天线的基站 ( B S ) , 且 f M) 个正交子载波上 ; 最后 , 将经过子载波 映射后的数据分别进行 v 点的快速傅里叶变换 ( I F 盯 : I n v e r s e F a s t F o u r i e r T r a n s f o r m)转换成时域复 值符号序列并添加循环前缀( C P: c y c l i c p r e fi x ) , 这样 就得到了每根天线上的发送数据_ l J 。 r 一 I : r 一 _ : I M - 3 F “ i N F F T苦 一 I 码 l 厂 一 厂

2、嵋一 。 睢t厂 _ f l 干 栽 渡 映射 一一一 一I 一 l 加 (1p _- 轴 , MI MO 1 I E A 系统上竹发射机框翻 图 1 L T E A系统上行发射机和接收机框图 2 S C F D MA中应 用的 Ml MO技 术SF B C 图 2给出了本文 L T E A上行系统中应用的两 天线 S F B C的传输信号产生过程。这里 S F B C使用 Y Me n g等提 出的分集方案 3 1 , 它 由 A l a mo u t i 提 出的 竺 : ?2 3 一一 发送分集方案改进得到。经过 S F B C预编码模块后 的数据可以表示 为 X I s 。 , s 2

3、 , S M + 1 一 M l 和 X 2 = 【 _ s l , 一 s , 一 s M s * l , s 。 和 分 别对应天线 1 和天线 2 上的数据。 屉 映 后 的 码数 传送到 天 线1 上 传送到 天 线2 上 图 2 S C F D MA系统中改进的2天线 S F B C方案 图 3给 出了本文中 L T E A上行系统 中应用的 一种改进的 4 天线 S F B C + F S T D技术方案的传输信 号产生过程。经过层映射后的复值符号分成长度相 等 的两列 ,进行 M 2点 的 D F T后得到数列 x和 y 。 然后分别对这两列数据进行 S F B C预编码操作得到

4、 x 1 、 X 2 和 Y l 、 y 2 , 分别对应天线 1 、 2 和天线 3 、 4 , 其中 X I = X , = y , x 2 和 分别通过对相应的输入序列首 先进行相邻等长度分割, 共分割成 v 个子序列向量 , 并保证 2 天线对应的子序列长度相等。 = x 2 , 溉 , 为天线 2的子序列向量 , 【 y 2 。 , , y 2 v 1 为 天线 4的子序列向量,该算法的核心思想在于进行 子块内3 次旋转。本文这里子序列数 v =- 2 , 则 = 乏 , 以 s。 ,s 为 例 对 算 法过程进行说 明: ( 1 ) 第一次子块 内旋转 : X z 2 1 = 【

5、s , S M 4 - S : , s 】 , 即对子块 内数据进行前后位置交换 ; ( 2 )第二次子块内旋转: 2 l : “- S M 4 , s , s $ 2 , s 。 】 , 即对子块内所有数据进行共轭操作; ( 3 ) 第三次子块内旋转: : 卜s s , 一 s : , s 1 , 即对奇数位的数据取反, 偶数位的数据不变。 依此类推得 : x 卜s $ , s , 一 s w , s 1 】 , l = 一 S 术 s 水 M l , , 一 S 术 2 , s 冰 l 】和y = 一 s 木 M , 2 , S M2 - b 1 一 S , S 触 1 】 。 M Lc

6、c A T io N s P A P R和 C M t5 一 。 在给定放大器的前提下, 一 功率放大器的平均功率性能随着 P A P R 升高而降低, 但是 P A P R不能充分描述功 率放大器的输出性能。在放大器电路中, 盟 信道邻道泄漏 E ( A C L R : A d j a c e n t C h a n n e l L e a k a g e R a t e )主要由放大器增益的非线 2 0 1 3 露1 0 鼹 策1 0 鹚 现 代 电 信 科 技謇 一 一 一 一 一 赫 li 稿 嘲 , 二 一 图 4 调制方式为 QP S K时不同天线的 CM 图 5 调 制方式为 1

7、 6 QA M 时不同天线 的 C M “ 0喇 j : : 一一 一一 善 = : :嚣 鬻I t 1- 一一 3 ; : I 一 一 二 l l J ; 芒 。 ,l 一 一 = ; 多 罗 一 , - 一 一一 一 图 6 调制方式为 6 4 QA M 时不 同天线 的 CM 配 2 4 R B s 时 C M比4 R B s 大 0 2 4 d B , 图 3的单天线 情况为 6 4 Q A M,用户分配 2 4 R B s 时 C M 比 4 R B s 时大约 0 2 8 d B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C M随着用户 分配的带宽增加 而增大。 由图4 、 图5 、 图6中单天线的

8、 C M趋势曲线图,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 , 1 6 R B时 ,调制方式为 1 6 Q AM 时系统的 C M 比 Q P S K时的大约 0 7 5 d B, 而调制方 。竺 2 。 式为 6 4 QA M 时系统 的 C M 比 Q P S K时的要 大约 1 1 d B,且图中为其他 R B数 时的 C M 值规律与此一致。 可见, 系统的C M值也随调 制方式成正 比增大。 同时 , 如图 4调制方式 为 Q P S K时 , s F B C + F S T D方案 1的天线 1比单天线的 C M 大了约 1 4 d B, S F B C + F S T D方案 2的天线 l 比单天线

9、 的 C M大了 1 6 d B,而两天线发射 时天线 2只比单天线的 C M大了 0 1 6 d B 。 观 察三 幅图可 以看 出 , 2天线 改进 的 S F B C的 C M与单天线增加幅度并不大,但四根天线 时两种不 同方案系统的 C M值变化幅度很 大。 从三幅图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单天线传 输 的时候信号能够保持 S C F DM A的单载波 特 性 , 但是 多天线 传输的时候 , 单载波 的特 性就被破坏了, 特别是 4 天线传输的时候。 由以上仿真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2 天线发送分集系统 中 , 调制方式 、 用 户分配 的 R B数对 C M值的影响要 比空频编码技术

10、的影响大 ;而对于 4天线发送分集系统中 , 空频编码技术对 C M的影响最大 ,调制方式 次之, 用户分配的 R B数影响最弱。 由此我们 可 以看到 ,上行实行 MI MO技术 时天线 越 多 ,空频编码技术对 S C F D MA的单载波特 性破坏越大, 对 C M值的影响越大, 并且占主 体部分。 茹 参考文献 1 懵 原等一种降低 O F D M系统 P A P R的低复杂度方法I j 1 现代电信科技, 2 0 1 3 f0 3 ) :( 2 5 2 8 ) 2 3 G P P T S 3 6 2 1 1 V1 0 4 0 2 0 1 2 P h y s i c a l C h a

11、 n n e l s a n d M( , d u l a t io n S 3 C h i h - Ya o H u ang e t a1 “ A Mo d i fi e d L o w P A P R S p a c e F r e q u e n c y B l e ,c k Co d i n g Sc h e me f o r S C FDMA”i n C o mmu n i c a ti o n , Ne t wo r k s an d S a t e l l i t e ( C o m N e t S a 1 ) 2 0 1 2 I E E E I n t e rna t i o

12、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 2 0 1 2 , 7 : 9 8 1 0 2 【 4 E r i k D a h l m a n,S t e f an P a r k v al l d o h a n S k ? l d 4 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 南【 M 1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0 1 2 【 5 R1 - 0 6 0 0 2 3 ,Mo t o r o l a C u b i c Me t i c i n 3 G P P - L T E,3 G P P R A N 1 L T E A d h o c i s 2 0 0 6 【 6 R1 - 0 4 0 6 4 2 ,Mo t o r o l a C o mp a r i s i o n o f P AR a n d C u b i c Me t r i c f o r P o w e r De r a t i n g S 2 0 0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