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284683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目 录内容摘要.1 一、前言.2二、网络舆情的概述.2(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2(二)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21. 网民.22. 公众事务.23. 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24. 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25. 网络舆情的强度.26. 网络舆情的质和量.2(三) 网络舆情的特点.31.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32.存在易变性和非稳定性.3三、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3(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3(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3(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3(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3四、网络舆情对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41(一

2、)网络舆情有利于了解民情、改进工作 .4(二)网络舆情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4(三)网络舆情有利于树立部门形象、构建和谐关系 .4五、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政府部门存在的风险.4(一)对政府部门的网络投诉事件时有发生.4(二)政府部门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4(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关注不高.4(四)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仍显不足.4六、政府部门要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5(一)提高应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5(二)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5(三)制定和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5(四)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5(五)深入开展网民与政府部门的交流互动

3、.5七、结语.6注释.6参考文献.7内容摘要现今,网络正时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逐年递增。网络的开放性、普遍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2要平台,日渐成为民众表达民意的渠道,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使得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公共事务的话语权,更好地行使公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义务,对政府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作用和影响逐步体现出来,并越显重要.它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改进工作。因此,如何理清网络舆情的发展脉络以及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政府部门现阶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有助于

4、政府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的发展,也有助于引导政府正视民众的维权要求、利益诉求,完善公共管理,构建与民众的和谐关系。关键词:网络舆情 现状 作用 影响 3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浅谈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我国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 2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 至 2009 年 6 月 30 日,我国网民规模达 3.38 亿,宽带网民达 3.2 亿,占总网民数的 94.3%, 手机上网用户达 1.55 亿。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 万)三项 指

5、标稳居世界第一。1由此可见,我国网络发展相当惊人。为数众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 平台聚集在一起,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势必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如 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已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二、网络舆情的概述(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 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实质是反映在互联网媒介中的一种情报信息2 (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网络舆情能够产生、传播和变动,也需要有必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网民。舆情的主体是公众。只有了解公众总体的变化和基本特征,才可能深刻地 理解具体公众在

6、具体问题上的情绪或者意见的产生和变化。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 只能算作“公众主体”的一个“子集” ,网民主体的特征是影响网络舆情形成的直接因素。2.公众事务。公众事务就其本质来讲,是社会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社会矛盾 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动力,社会生活的其他一切矛盾是在此基础上衍化发展出来的, 并受其制约。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都 极大拓宽,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联系也不断延伸,社会矛盾必然越来越复杂。这些矛盾在 出现、激化、调整和转化等情况下,都有可能作为公共事务而刺激民众的舆情产生。网 络舆情的产生同样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公共事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刺

7、激性信息。舆 情产生之后,公众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表达和传播。 3.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变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很多话题,但未必都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当某一与公众利益密 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出现时,舆情可能被激发。舆情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并在 个人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和发展。如果符合公众的兴趣爱好,或者涉及 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的刺激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那么舆情持续的时候也相也较长。 反之,假如公共事务隐含的矛盾得到及时解决,或者很快失去了公众的关注,舆情持续 的时间就会越短。群体压力也使舆情在时间上纵向延伸,这是心理持续性的表

8、现。 4.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表现为“刺激反应” 的心理过程。公共事务含有的刺激性信息激发了公众对某一具体议题的情绪、意愿、态 度和意见,并包含行为反应倾向。它们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按照从浅显到深刻,从感 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顺序发展的。 5.网络舆情的强度。在现实生活中的舆情强度往往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来体现。 例如在表达舆情的语言方式中,语气可能缓和,也有可能激烈;措辞可能委婉,也可能 尖锐。行为方式中,一般会采取静坐、游行示威、集体抗议表示心中不满,严重的时候4可能升级为暴力事件。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舆情强度往往是靠网络言论的措辞、 语气、含义等来传

9、达。 6.网络舆情的质和量。网络舆情的“质”是指舆情所表达的信念、价值观、情绪的 理智等。人们对网络舆情是否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怀疑主要是来自对其质量的疑问。网 络舆情的“量”即指向某一舆情客体的舆情信息的数量。对于和人们自身利益关联较大、 能够吸引公众兴趣的公共事务,人们就会纷纷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网络论坛 或者聊天室里形成讨论的热点。反之,则会反响平淡,甚至无人问津。数量从侧面反映 了舆情的强度、倾向以及发展态势,大量且集中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舆情信息无疑是舆 情信息工作关注的重点。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传播范围

10、广、速度快、影响大。网络传播的空间无限,每当有影响力较强的公共 事件发生,网民就会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 帖,网络聊天等渠道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 特点造成了网络传受的同时性,加速了网络传播。 2.普遍存在易变性和非稳定性。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 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网民容易随波逐流,跟随主流思想,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地 方政府更应该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3互动性强。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通道相比,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是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正因如此,网络舆情的互动性非常强,主要体现在网民与国家 管理者、网民与网络媒体、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三、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政府部门纷纷开通网 络问政平台,设立网络发言人应对网络舆情,网路舆情对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反映社情 民意等的社会作用在不断显现。(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 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 种社会力量也“汇集”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3。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 普遍性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遨游,表达自己的意见。每当有强影响力的事件发 生时,网民都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