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应与古人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26399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治学应与古人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治学应与古人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治学应与古人较(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责任编辑 贾妍 视觉编辑 贾庆华 组版 赵小英 校对 文军12读 书悦读周刊悦读周刊一个作家的奔月故事肖 琴读书治学应与古人较桑 兵万物守护者 作者: 美迈克尔 S 马龙 出版: 重庆出版社2017年版费马最终定理 作者: 日日冲樱皮 出版: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火与烬 作者:加 叶礼庭 出版: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 治理论, 大都不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 人写的, 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 2005年, 执 教哈佛的著名学者叶礼庭决定回到加拿大投 身政治。2009年他如愿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 魁, 并参加竞选,

2、2011年竞选总理惨败后, 叶 礼庭重回书斋, 开始反思这段短暂的政治生 涯。“一天前, 我还有一架专机、 一众保镖、 上 百名工作人员、 一辆专车、 一位司机、 一位主 厨和一位管家随时恭候我回家, 最关键的是, 昨天的我还有政治未来。仅一天之隔, 属于 我的未来就已烟消云散了。 ” 火与烬: 政治中的成与败 是一部独特 的回忆录, 叶礼庭的学识和智慧支撑其走过 那段混乱而艰苦的从政岁月, 他说:“人在失 败后都会面临这样一个灵魂层面的挑战: 如 何找回先前的资格。对我来说, 当初为了从 政, 舍弃了作为一名写作者和思想家的资 格。如今, 败选的我又失去了做一名政治家 的资格。 ”不是叶礼庭

3、在政治上的失利令人 怅然若失,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作者描绘的在 现实环境下逐渐消逝的文明。从50万年前海德堡人试图表达出自己的 想法开始, 记忆便开始伴随人类。而直到通过 将记忆转化为以语言为基础的组合结构, 早期 智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人。记忆的故事说到底 其实是自由的故事。记忆的历史人类大 脑的进化历程, 口头与书面语言的发明, 不断 创新的记录方法, 对机器的掌控和对人脑的探 索, 以及记忆的拥有权从萨满、 统治者、 抄写 员、 贵族一直到所有普通人的缓慢延伸也 就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 即使现代科学及相应工具已经相当发达, 人类记忆依然保持着神秘的色彩。万物守护 者: 记忆的历史 从奇诡绚烂

4、的早期人类文明、 堕入黑暗的中世纪西方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 曙光初现、 工业革命后的科技进步, 到对人类 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将扎实丰富的史料与包含 人脑科学、 考古学、 记忆术、 计算机科学、 人工 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庞杂知识巧妙融合, 记忆 的故事如史诗般惊心动魄。一切恰如作者所 言:“记忆是万物的守护者, 然而我们人类最终 才是记忆的守护者。 ”我的父亲母亲王德威赐稿请投: 27岁的河西胜仁, 白天在书店当签约职 员, 晚上在居酒屋打工。一天, 胜仁打开了店 里一本与费马最终定理有关的书, 竟产生浓厚 的兴趣, 甚至在梦中, 他都会回到遥远的过去, 和当时的大数学家们一同为论证定理绞尽

5、脑 汁。胜仁开始认真对待要进大学研究数学的 想法。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居酒屋常客香 织的反对, 为了让香织也能明白数学的无穷魅 力, 胜仁每晚都和香织聊天、 讨论。随着时间 推移, 香织也逐渐被胜仁的热情所感染。 费马最终定理证明的论证过程, 牵动了这 个星球上最有才智的人, 充满绝望的反抗、 意 外的转机、 以及隐忍的耐心。当人们只是把知 识变成了获得分数的工具, 失去的是追求真理 和探索未知的乐趣。定理本身的伟大毋庸置 疑, 但更重要的是数学家在对定理的证明过程 中得出的新的定理, 甚至于开创了新的领域。 以小说的形式介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用诙 谐幽默的语调叙述着那段历史背后的孤独与

6、坚持, 作者想要说的是, 最幸福的不是论证后 的加冕而是探索与解密的过程。奔月 , 是鲁奖得主、 作家鲁敏的最新长篇, 也 是其蛰伏五年之后的新著。奔月, 这一件本属于嫦 娥的神话故事, 被作家演绎成为了逃离现实生活的 代名词。似乎每一次有新书发表, 鲁敏的写作缘起 都会被谈起, 因为这段经历直到今天依旧标示着她 写作来路。 鲁敏18岁开始在邮局工作, 20岁在柜台碰到 来买邮票的作家苏童, 心想除了阅读, 这不会是我 跟文学发生的唯一瓜葛吧?显然这只是命运的一 个小暗示, 她和文学的瓜葛远不止于此。25岁的一 天, 快要下班的她站在位于30层的办公室窗前, 看 着地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全都方向坚

7、定、 脚步匆忙, 巨大的虚妄感来袭。她知道自己看到的其实是假 象, 目光所及的外表之后, 每个人都有一团影子那样 黑乎乎的秘密, 有着被镣铐所深锁的内心。“可能就是 那些深渊般的秘密内心, 一下击中了我。像是积蓄 多年的火山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迫切地想要贴 近和占有他们的哀戚与慈悲。这就需要一个合法的 工具。比如, 一台高倍的、 夸张的乃至有些癫狂的望 远镜, 给我以无限刺探的自由和权利。或者, 一根细 长的绳子, 我可以顺着它, 垂坠到人性的最深处。而 当时我所能想到的工具, 就是: 小说。是的, 正是这个 平淡到平庸的黄昏, 小说, 如闪电来袭、 如惊雷响起, 我找到了走出窄门、 通往外

8、部的途径。坐到电脑 前, 打出了我作为写作者的第一行字。 ” 时至今日, 她已经出版了十九部作品, 斩获包 括鲁迅文学奖、 人民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各大项 奖。她的写作核心只有一个: 人与人性。在诸多的 人性中, 她倾向于幽暗与残酷的部分。第二十本书 奔月 , 依旧沿袭了她对人性暗疾的关注, 这一次探 讨了人们打破固有、 逃离庸常的渴望和对自我身份 的困惑。“我偏爱不存在的荒谬胜过存在的荒谬。 ” 奔月 的故事从一辆开往梵乐山的旅游大巴意外坠崖展开。小六在这场事故中消失了, 生不见 人死不见尸, 只留下散落满地的物品。丈夫贺西南 不愿相信她已死, 开始寻找她的下落, 却渐渐揭开 了小六隐藏在

9、温顺外表下乖张不羁的多重面目。 与此同时, 小六以无名之躯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小城 乌鹊, 开始了异境里的新生活, 遭遇各种沉沦起伏, 预期中的自由却并未出现, 多重身份再次叠加, 荒 诞中显露出人性的诡谲云图一个小六不在场, 一个小六在场; 一个小六是旧我, 一个小六是新我, 故事就在这两个时空中交替上演。 估计大多数按部就班生活的人都会将小六视 为离经叛道的奇葩, 但又隐隐羡慕这种勇于打破与 飞翔的疯狂。作为小六的创造者, 鲁敏本人是什么 样的呢?按她自己的说法, 她是一个面目比较温 顺, 但内心里长满倒刺的人。这一点跟她的主人公 小六很相似。写作之前, 她做过营业员、 统计员、 团委 书记、

10、 秘书、 记者、 公务员等职, 工作结婚生子走亲戚 做家务, 该干吗干吗, 可以说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路人 甲。但在认真、 耐心对待日常生活的同时又充满一 个写作者的反叛、 否定与嘲讽, 她总有着奇怪又固执 的想法: 如果我从这既有的乏味的一切中消失?如 果我成为另外一种人并进入另一种生活 奔月 里逃离与寻找的主题是她长期无法摆 脱之下的产物, 同时她也在有意无意地收集这方面 的资料, 还有与此相关的心理学、 社会学、 甚至宗教 信仰上的研究。“逃离” 这个主题乍看并不新鲜, 中 外影视中也有过各种呈现,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其 实生活中也总在发生着各种 “类逃离” 的行为, 如同 对逃离的精微演

11、习, 比如在剧场看戏、 水底深潜运 动、 网络隐身、 修行、 跳槽、 离婚、 搬家、 换城市、 移民 等等。鲁敏认为, 这恰恰证明: 这是一种普通存在 于人性深处的困厄与执迷, 值得反复追索、 反复书 写的现代性母题。她说, 我这本书里写了 “逃离” ,但更多是写了 “逃离” 之后的 “寻找与建立” ,“打破 与弥合” , 以 “失去” 的方式来重新 “得到和确证” 。 “我相信可能每一个生而为人者, 都会在生命 中的某些阶段, 有过对自我存在、 自我设计、 自我处 境的反复追问, 哪怕这种追问是无奈、 疲劳也是无 解的这正是我们共同的命运阴影所在。我想 写出这种疲劳与无解感。 ” 正如鲁敏所

12、言, 小说 奔 月 中的 “逃离” , 并非 “从此过上了洒脱快意的生 活” , 小说中自由与飘逸的快感非常之短暂, 同时伴 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困惑和疲惫, 并且最终似乎又反 讽性地回到了原点。鲁敏说:“在本书写作之初, 我 觉得追寻 “不可能” 的另一个 “自我” 或另一种生活, 得是非常有力度的大动作, 起码像小六这样, 生死 未卜, 上穷下落。但这本书写作完毕, 我发现, 真正 的 “逃离与寻找” ,“抛弃与重得” , 应当是内心的局 部 “小动作” 。有可能外在的面目与日常还是一样, 但澄明与自由之境已然暗中到来”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奔月 里, 鲁敏替这个永恒的哲

13、学追问戴上了悬疑与戏谑 的面具。她坦承, 由于没有过任何哲学或思想上的 教育与训练, 写作本书到最艰难的部分, 也跟主人 公小六一样, 有着 “我不知道风往哪里吹” 的根本性 痛苦, 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写作探索。这跟她以前 那些胸有成竹的写作, 是完全不同的。 “但写作不是投资做生意, 我觉得冒险与未知, 本身就是写作的题中之义, 也是写作这个行当所独 有的权力, 独有的美。 ”鲁敏说她喜欢平静乃至平庸 的生活。生活的时空越是单调, 精神因子的活跃程 度会越高。这一次, 她在平静流淌的生活中释放出 了自己内心里的 “逆反元素” , 她让这个女人摆脱了 世俗与道德的原罪重力, 飘尘出世, 实现了

14、对 “本 我” 的一次逸奔。 奔月 , 鲁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人心里可能真有些东西, 连历史都无法阻绝。 ” 刘大任的小说久违了。在新作 细雨霏霏 里, 刘大任写出一则悼亡故事。母亲逝世将近十年后, 他回顾往事, 怀念母亲的音容笑貌, 母亲和父亲不快 乐的一生, 还有六十年前一代外省人渡海来台的种 种悲欢离合。细雨霏霏 的题材不算新鲜, 刘大任的 叙述简约低调, 其中却包藏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细雨霏霏 必须和刘大任的 晚风习习 并读, 才能更体现作者感时伤逝的况味。晚风习习 写的是 逝世不久的父亲, 以及他们那个充满挑战乱离的时 代。父亲的一生是个节节溃败的故事。及至他退守

15、 台湾, 事业每况愈下。与此同时, 作为人子的刘大任 逐渐长成。他对父亲的叛逆和疏离依稀有着父亲年 轻时代的影子, 但中年回首, 竟一样有了徒然的感慨。 然而父与子之间毕竟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 那不只是至亲的伦理关系, 也是男性本能的默契和 矛盾。刘大任写小学六年级和父亲洗温泉, 第一次 看见他的勃起, 从而 “以最原始的方式创造了我这 个意念便化为本能的羞耻, 固结在我的意识里, 开 启了我对他的叛逆” 。这一切以父与子的返乡之旅 作为了结。彼时两岸隔绝, 父亲的辗转回乡因此更 有了些冒险意味。人生一瞬, 世事如烟, 望着跪倒 在先人的坟堆间、 号啕不已的父亲, 刘大任写道: “我至今也不明

16、白, 是什么力量让我走向父亲旁边, 屈膝跪下。一切发生得那么快, 那么自然。 ” 这一跪 无关封建礼数, 而是更邈远的、 对生命赓续的直下 承担。在那一刻, 父亲和儿子 “仿佛是在现世以外 超理性的非空白里, 会过一次面” 。要经过多少呐 喊与彷徨之后, 刘方才了解 “在理性的穷途末路与 超理性的雷殛电闪间, 有一个暧昧领域” 。而父亲 以他颠簸的一生, 引导刘大任进入这一暧昧领域。 在完成一位民国的父亲的书写后, 将近二十 年, 刘大任以 细雨霏霏 为一位民国的母亲作行 状。母亲来自书香世家, 因为种种原因下嫁不算门 当户对的父亲。战争和流亡逐渐磨洗母亲的风华 和志气, 到了台湾, 她成为一个子女缠身、 为柴米油盐打算的小公务员妻子。这是对同床异梦的夫妻, 但是再大的争吵似乎还不能动摇家的根本。故事 中的刘大任兄妹是在既敏感又懵懂的环境中成长。 细雨霏霏 写外省家庭初到台湾的艰难以及 与本省家庭的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