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勇敢者的事业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259990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5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雅风勇敢者的事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施雅风勇敢者的事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雅风勇敢者的事业(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刻62014 年 1 月 24 日星期五Tel押 (010) 62580716主编: 刘丹编辑: 王庆校对: 么辰E-mail押2010 年 3 月,耄耋之年的施雅风由于心衰 加重, 住进了医院。 尽管他时常经受着心衰所带 来的呕吐、 便秘等一系列病痛折磨, 但他仍坚持 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的审 稿, 并撰写了 回顾泥石流科学研究的开创与科 学普及 一文。 关心他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再工作 了, 但他总是说:“我活着就要工作, 就要为社会 作贡献。” 在与病魔斗争了 11 个月后, 这位仍然牵挂着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和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老 先生永远地离开了。 在他逝世后的几天中, 几十

2、家媒体刊登了纪念文章。他生前的亲友、 同事、 学生以及他资助过的孩子均通过各种方式表达 了对他的思念之情。 “人生九十不稀奇, 常怀亲恩师友谊; 求是 创新求贡献, 异日西归少遗憾。” 这是施雅风在 90 岁寿辰之际作的一首小诗,亦是他人生的一 个写照。施雅风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他开创了 中国现代冰川学、 冻土和泥石流的研究事业; 施 雅风是一位永怀赤子之心的共产党员,他曾经 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贡 献了自己的力量;施雅风是一位简朴慈善的老 者,他用自己的积蓄先后捐资上百万元支持农 村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 “科学、 求是、 爱国、 民主” 是施雅风毕生追 求的目标。施雅风

3、(19192011) , 浙江海门人, 中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者, 主要从事冰川学与 气候、 环境变化的研究。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他考察并领导编 著了祁连山、 天山、 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 预报了喀 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变化, 并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 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 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与合作者提出庐山等中国东部 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 21 世纪亚洲中 部气候暖干化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其代表作有 中国冰川与环境 中国东部第四纪 冰川环境问题 和 喀

4、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 。“我一生中考察过六七十条冰川, 最后一次 去看冰川是在 2001 年, 那年我 82 岁了, 去了天 山冰川观测站。我已经到了海拔 3600 米的前进 营地, 再上 300 米就到冰川了。但陪同我的站上 同志看我老了, 拦住我, 不让我上去。” 自 1957年与冰川结缘, 施雅风的人生就再也 没离开过冰川,他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 事业, 并被大家尊称为 “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当一些西方国家 已经对第四纪冰川活动有较深入研究的时候, 中国现代冰川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1957 年, 施雅风随考察队到祁连山考察, 黄 色的雪

5、吸引了他的注意。 接着, 他又发现了米粒 般的粒雪和晶莹的冰川水。这些洁白晶莹的冰 雪, 让他有些爱不释手。 如果这些冰川水源能够 被利用起来,那么西北就不再是寸草不生的戈 壁和干旱的荒漠了。 这次考察结束后,施雅风向中国科学院提 出应该研究冰川,尽快填补这个学术领域的空 白。 中科院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 并指定他负责 组建“中国科学院高山冰川融雪利用研究队” 。此时, 正值 “大跃进” 运动刚刚开始,“开发高山 冰川冰雪, 改变西北干旱” 成了当年考察队的任 务。原计划三年完成的祁连山考察被时任甘肃 省委书记张仲良提议用半年完成。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施雅风率领考察队, 在 极其艰苦的条件

6、下踏上了考察冰川之旅。1958年 7 月 1 日,他们发现了第一条冰川并将其命名为 “七一冰川” ,据当时考察队里的苏联专家道尔古 辛估算, 这条冰川的厚度约 100米, 其含水量约达 两个十三陵水库。 “七一冰川” 的发现也标志了我 国现代冰川科学研究的正式开始。 1959 年元旦, 一本 43 万字, 附有各种图件 的考察报告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出版 了。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区域性冰川学 专著, 填补了我国冰川研究的空白。 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冰川的研究,中科院 接受了施雅风的建议, 于 1960 年在兰州建立了 “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由施雅风 担任了组织工作。由于兰州的

7、物质条件与北京 相差甚远, 考察队中部分人员不愿意留在兰州, 但是考虑到冰川冻土事业的发展,施雅风毅然决定把全家迁到兰州。 1960 年正值全国经济困难时期,施雅风一 家人在兰州只分了两间背阴的丙种房。冬天暖 气不热, 他不得不穿着皮大衣、 脚登毛靴在晚间 工作。 由于粮食缺乏, 所以他有半年多的时间是 靠抽烟提神。这是施雅风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抽 烟史。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施雅风又先后在希 夏邦马峰、 巴托拉冰川等地进行考察, 为青藏川 藏公路线的修建和中巴公路的修建作出了重大 的贡献。 作为一位学者,他似乎总能够准确地抓住 学术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并成为我国现代冰川、 冻土和泥石流等多个研究

8、领域的开创者,经过 70 余年的研究积累,其科学思想和学术成就开 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也为世界地理学的 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领导并推动了我国冰 川物理、 冰川水文、 冰芯与环境、 冰雪灾害、 第四 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 系统发展了冰川学理论, 为我国冰川科学跻身世界冰川研究先列奠定了 基础。科学:“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求是: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我自己觉得, 从思想上从来没有对李先生不 恭敬过,我也很钦佩他在解放前长期坚持反对蒋 介石的态度和他对地质学多方面的贡献。但是正 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 吾 尤爱真理。 一个理论如果错误, 按照错误理论搞, 就误人误己, 会遇

9、到越来越多的麻烦, 对科学发展 没有任何好处从一个人逝世后仍能唤起后人 治学的激情这点来说,李先生的思想确实是影响 深远。” 1981 年第 2 期,自然辩证法杂志“问题讨 论” 栏目刊登了施雅风的 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 吗? 。 文章认为李四光的研究对事实存在系统的 误解, 主要是把泥石流堆积当成了冰川堆积。 这篇 文章引发了一场新的争论。施雅风的观点得到了 一些人的赞同,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和非 议。 有人说:“施雅风在李四光生前毕恭毕敬, 死后 就开始反对他。” 对此, 施雅风作出了上述回应。关于 “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 的 争论可谓是旷日持久。 自从 1922年地质学家

10、李四 光提出华北地区和欧美一样,曾经发生过第四纪 冰川的观点后, 学术界一直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 在上世纪曾有过三次激烈的争论: 40 年代的争 论, 因人事原因戛然而止; 60 年代的争论, 因政治 压力偃旗息鼓;而第三次质疑李四光观点的发起 者, 正是施雅风。 从 20世纪 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第四纪沉 积和环境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 中国东部低山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冰川的可能性。 1980 年, 兰州大学举办了冰川沉积训练班, 邀请 英国学者戴比雪(Edward Derbyshire)到兰州讲 学。 施雅风就是这个训练班的成员之一。 在讨论到 庐山冰川问题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

11、时施雅风 主要在中国西部地区从事冰川考察与研究,对东 部的情况了解较少。于是他邀请戴比雪和多名中国学者一起上了庐山。 经过考察, 施雅风对李四光 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出了否 定性意见。 为了把问题彻底弄清楚,施雅风联合学界 同仁在 19831986 年间, 在南起广西桂林, 北至 大兴安岭, 西至川西螺髻山的广大地区内, 对包 括庐山在内的近二十个地点进行考察研究。他 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地貌和沉积物的冰川成因 和非冰川成因的识别, 冰期环境特点的重建, 即 冰期时有无发育冰川的气候条件以及争议关键 地区庐山似冰川地形和沉积物真实成因的 辨析等方面。 通过研究,他们最后划分清楚有

12、确切冰川遗 迹的若干地点, 并总结了其分布规律。他们认为, 中国东部除少数高山有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外,李四光学派论述的中低山地冰川遗迹及冰期 划分, 属于系统的误解。“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系列报道15爱国: 年衰未敢忘忧国“ 年衰未敢忘忧国, 志寄新生兴九州。释疑有 盼后贤晰, 切忌茫然度春秋。 这是我的老领导张劲 夫在他出版的一本书嘤鸣 发声前言中的几句 话, 对此, 我很有同感。” 施雅风在浙江大学史地系读书时, 经常在野外 跑, 就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国民党军队惨不忍睹 的暴行有了初步的认识。 1946年,施雅风随资源委员会去四川西部进 行水利经济调查。在这次历时 3 个

13、月的调查过程 中, 他亲眼目睹了旧中国农村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 现状。 民不聊生, 百业凋零, 官场腐败, 权贵跋扈, 这 些使施雅风对国民党统治彻底失望。 1947年, 施雅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被编 在地下党的情报系统内。在解放战争中, 他帮助解 放军收集情报。1948年年底, 施雅风受命收集一批 长江水流量、 流速、 航道的资料。直到上世纪 80 年 代, 施雅风才知道, 这些资料为第二野战军渡江提 供了重要的作战参考。 在解放前夕, 他动员南京科技界人士坚持留 守南京, 不与国民党政府南下, 并冒着极大风险 乃至生命的代价保护原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 和相关人才。 解放以后, 施雅风的

14、全部精力都用在通过科 学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上。 尤其是改革开放 以后, 学术环境宽松了, 施雅风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了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 是学术荣誉接踵而 至。 施雅风将得到的奖金大部分捐给了科学与教 育事业。 1997年, 施雅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奖 金 15万港币。 回到南京以后, 他就把部分奖金捐给 了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图书馆,并用部分奖金资助 中国冰川与环境 的编辑出版。 2006年, 施雅风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奖 金一共 60万元。 其中 20万元由他个人支配。 于是, 施雅风将这笔钱捐助了农村办学。他常说, 教育是 根本。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要看是否有人才。 施雅风在

15、晚年还捐资 100万元设立科学基金, 用于每年表彰获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 2009年, 施雅风的夫人沈健去世后, 他又从个 人存款中每年抽 2万元, 在他们夫妇曾经劳动过的 甘肃康乐县设置沈健女士奖学金, 以鼓励中学女生 学习上进。 施雅风的一生,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社会的动 荡, 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以及科学技术的飞跃 发展。 在这 90余年中, 他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 他的人格魅力更是受到了无数人的敬佩。 施雅风常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 是 勇敢者的事业! ” 他的一生也是勇于创新、 不断奉献 的一生。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民主: 毕生的

16、政治理想“我这个九十岁老头, 发扬科学民主和政治 体制改革是我毕生的政治理想,明知当前做不 到, 但我仍要呼吁。” 2009 年 10 月 17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来到兰州施雅风家中探望。年过九旬的施雅 风当面向温家宝提了两条建议,其中之一即是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希望中央领导加快我国政治改革的步伐。 早在 1942 年, 施雅风还是浙江大学一名学 生时, 就读过毛泽东的 新民主主义论 以及 论 联合政府 等著作。针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 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 “钱学森之问” , 施雅 风认为关键是缺乏创新思想学风,缺乏民主而 活跃的学术讨论、 辩论会。2008 年,在即将迎来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 际, 在施雅风的努力下, 促成了江苏浙江大学校 友会的五四纪念活动。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 民主一直是施雅风的政治追求。 新中国经过几十 年的建设,在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民主化的进程却相对缓慢。 作为一名老共产 党员, 施雅风始终未忘记这份职责。施雅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