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5140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要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1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 “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其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2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是指改变、变化。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 ,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2、化成天下。 ”4西汉以后, “文”与“化”凝固为一个词。5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各国对文化的理解稍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

3、的本质。 ” 它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也包括改造“改造者”自身,满足实践着的人的肉体和精神双重需要的活动。 (参见教材 P3 第一段) 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的和狭义两种。(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文明成果。根据学者的研究。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教材第五页着重介绍的是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

4、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等。(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这是一类以民俗民风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婚丧嫁聚及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社会心理指的是尚未经过理 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四层说也有交叉的情况,如建筑,既可归入物态层,可以居住,

5、又可归入心态层,因为建筑有可供观赏的艺术的一面。(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关于狭义文化的涵盖面和界说,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我们正在学习的中国文化概论 ,是以小文化为主要论述范畴,也就是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主要论述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本章重点是文化及其本质,同时懂得辨析广义文化四大类型所包含的内容第一章 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

6、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P192地形、地貌(1)多山,山的风格主要有雄伟、险峻、三是幽深、奇特和秀丽等。(2)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二、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疆域、政区(二)民族(三)人口。特点:分布不均衡和迁移频繁。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时人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第二节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

7、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在人类早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环境时,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后业则越来越减弱。参见P20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2.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1.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

8、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从地图上看得很清楚。2.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见P24页最后一段)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陆地形本章重点是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游地域。仰韶文化(河南)和龙山文化(湖北)遗址,表明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二、农耕

9、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中国农耕文明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但并非只有农耕经济一种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内敛即收拢,而非开放)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因此,尽管我国东南面临的是辽阔浩瀚的海洋,但我们没有充分利用沿海的优势,发展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就不够发达。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殷

10、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二、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具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因此商品经济的变迁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四、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围绕着农耕经济,中国传统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三个方面: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早熟是指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以说:“早熟

11、。 ” (*)所谓中国社会经济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比如: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明清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工商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在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清兵入关后明清官兵之争,使明代后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大幅衰退,这是战乱给经济带来的摧毁。另外,人口增长过快也扼制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

12、制。最突出的是意识形态的保守性,使得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长不起来。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心的,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而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官僚知识分子信奉的是“重农轻商” 、 “崇本抑末” 。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本章

13、重点重点是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第二节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非下文的社会政治结构非下文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征

14、的特征第一,家天下的延续。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一人得势,鸡犬升天,自古皆然。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第二,封国制度不断。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第四,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是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国王的,每一个臣子都是国王的臣民。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 , 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15、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就是把对家长的孝和对国家的忠相提并论。 第三节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世代的百姓因此成了不离故土的顺民。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的原因就在于此,不能或不愿出门闯世界。(*)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正面影响是: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

16、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为: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本章重点思考: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基本内容 2.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后者,可从血亲意识强烈而注重人伦关系,重人情重伦理;家族本位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