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5085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五校201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高 2012 届第三次模拟考试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语文文试题试题命题学校:师大附中 审题学校:高新一中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中国龙的原始雏形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

2、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

3、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

4、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

5、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图腾”一词较

6、早见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 “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 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 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 种。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

7、 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的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 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 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 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 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 和其传承的龙山

8、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 不息。区别在于: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 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 “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

9、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 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 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 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

10、预坐。谓所亲曰:“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有诏嘉奖。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

11、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注】: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

12、只有“九卿”、 “王大臣”的集议。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 “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 ) (3分)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A BC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

13、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 (10 分)(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

14、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山园小梅(其一)林 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1)林逋北宋诗人。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2)暄妍:明媚美丽。(3)霜禽:一指“白鹤”;二指“冬天的禽鸟”,与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对。(4)合:应该。8诗的颔联化用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只是变更了两个字,便成点睛传世之笔。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6 分)9诗的中心意象为“山园小梅”,但诗人却没有简

15、单的描写它,而是通过多种手法来突出。请分析诗中所用的主要手法,并概括写出作者想表达的心志。(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 小石潭记(3)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乙乙 选考题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三、文文学学类类文文本本阅阅读读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宅 男陈力娇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