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50816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高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醴陵二中湖南省醴陵二中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语言知识及表达一、语言知识及表达(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春如歌,流淌着激情、活力的乐章;青春似诗,盈满了浪漫、感性的韵律;青春是画,镌(jun) 刻着瑰丽、感人的色彩;青春若火,焕发着炽(ch)热、耀眼的光芒。 B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砉(hu)然 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ji) ,抢救无及。 C正宅两端,厢庑(w)相连,十分气派;房子全是木

2、质的,没有一颗钉子,由一个个的榫头(sn) 连接起来;房门、窗棂上的檀香木散发的幽香沁人心脾。 D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 ,与黛玉所占(zhn)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是暗 示归宿的谶(zn)语,细味之下却各有其人生况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端详 干躁 淋漓尽致 望文生意 B蕴藏 杜撰 阒无一人 矫揉造作 C嘻戏 辐射 谈笑风声 感恩带德 D怪嗔 告磬 鬼鬼崇崇 言简意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这次活动,同学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主张改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B.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臂紧紧抱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

3、,可没有用,她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C.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必将激励全国人民处心积虑地努力奋斗,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陶渊明在当时只是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评价,原因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 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B在鲜花绚烂的春日,或在木叶萧萧的秋天,独坐着,冥思苦想,返照自己的灵魂,你会抵达一种空灵 的境界。 C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D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

4、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 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明清之际,大江南北会社犹如春潮怒上, 。会社名目繁多, ,遍布城乡。复社影 响时局数十年,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无不受之牵动。受风气浸染, ,结社聚会,联句唱和, 蔚然成风。女子诗社的出现,提升了知识女性的 。 A应运勃兴 民间结会、文人结社 女子也纷纷走出深斋 创作热情和生活品质 B顺时应势 民间结会、文人结社 女子也纷纷走出深斋 生活品质和创作热情 C顺时应势 文人结社、民间结会 才女也纷纷走出闺阁 生活品质和创作热情 D应运勃兴 文人结社、民间结会 才女也纷纷走出闺阁 创作

5、热情和生活品质 二、文言文阅读(共二、文言文阅读(共 222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6、。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

7、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 C飨宾客军吏舍人 飨:享用 D文吏以法绳之 绳:制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冯唐以

8、孝著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B 乃复问唐曰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C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 委任而责成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上怒,起入禁中 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A B C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B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

9、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 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D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 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3 分)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3 分)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4 分)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13 分)分) 11.阅读下面这首

10、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7 分)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谒金门,词牌名。羽玉,白鸥。高轴,高卷。) (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 (2 分)答: (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 分12古诗文默写(6 分,每题 1 分)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 车而去,终已

11、不顾。 (荆轲刺秦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蟹六跪而二螯, ,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四、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章)阅读。(12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苏轼的意义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 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 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 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

12、道理在哪里呢?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 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 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 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 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 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 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

13、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 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 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 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 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

14、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 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味,欲 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 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 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 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选自美的历程 ,有删改。 )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文艺全才,是中国文人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尽管比起屈、陶、李、杜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 并不算太高。 B苏轼与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但不同的是他似乎 没有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最早将人生的空漠之感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来,但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从来没有真正退隐过。D陶渊明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而苏轼诗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社会的退 避。 14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却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