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8869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一)古诗词鉴赏(一)古诗词鉴赏第第 13 讲把握内容,体会情感讲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 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 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 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

2、道理的理解; 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 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一看题 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 环节。 (3)析词义。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 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 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

3、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 助对背景的分析。如: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 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 赏色彩。2013 年中考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主要侧 重于送别、咏物、咏史诗,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 主观题居多。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4、。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 美。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

5、的体现,已成为中考常见 的一种题型,而且在近几年中考中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 人的人生经历。如李白的行路难 ,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 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 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 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

6、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 月等意象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 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怀人、思乡。菊:隐逸、清高。梅:高洁、坚贞。莲:洁身自好、超凡脱俗。兰: 高洁、隐士。松:坚贞不屈。竹:正直、虚心。梧桐:凄凉悲伤。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寒蝉:思乡、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武器:战争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

7、、趣闻、寓言、传说人物 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 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 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 感慨等。(2014襄阳)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 ,完成下面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是

8、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 地抒发了 之情。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这是写自己去做的事,再结 合题目后面的“写景、抒情”这两个专业术语,该空就应填写“叙事” 。第二空考查的是对 文章主旨的把握。可以从题目、题材与诗眼、诗意入手。从题目中的“送别”以及诗歌中 的诗眼“怜”字,再结合诗意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要注意,这首诗不是诗人送别友 人,而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 ,诗人写水之 不舍,实则是诗人自

9、己思念故乡。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叙事 思乡(2014长沙)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注释】断桥:残破的桥。无主:无人过问。更著:又遭受。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 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意境。下阕则写出 了梅花 、 的品质。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第一空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理

10、解。诗歌的意境理解首先要把握诗歌意 象的特征。 “驿站、断桥、黄昏、风雨” ,荒废的驿站、摇摇欲坠的断桥、寂寞开放的梅花、 夕阳西下的黄昏、暴雨狂风的打击,写尽梅花的沧桑、凄凉与孤寂。所以营造了一种落寞 凄清的意境。第二空是考查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这道题目可以结合梅的意象以及下阕的 意思来概括,梅是高洁、坚贞的象征,而下阕的词意也是表现梅的高洁坚贞。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落寞凄清 高洁 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 作者 的感情。 2.本诗中间四句所写的景物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荆门外的特点。 3.下面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

11、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这首词虽在“咏梅” ,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 外之意是什么呢?第第 14 讲讲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品味语言,赏析技法1.语言赏析语言赏析 (1)抓关键词。抓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2)描述画面。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 想象,在忠实于诗

12、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4)把握情感。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领悟哲理。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把握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晓畅易懂。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代表人物:陶渊明。绚丽飘逸:富丽的辞藻,绚 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代表人物:李白、李贺。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

13、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王维。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粗犷 豪迈: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代表人物: 杜甫。 2.技法赏析技法赏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常用修辞手法例释名称名称定义定义作用作用例句及出处例句及出处比喻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 。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化平淡为生动,化 深奥为浅显,化抽 象为具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 的事物。托物起兴,引起下 文。关关

14、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关雎)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 说的事物。可部分代全体, 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比拟把物当做人来写叫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 事更形象生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排比把内容紧密相联、结构相 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 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加强语气,增强表 达效果。用多个意 象组合来渲染某种 氛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 思)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 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 烈感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15、? (长歌行)设问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开头设问,带动全 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 森森。(蜀相)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鲜明地 表现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 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 练,整齐对称;从 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登高)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 现。一咏三叹,增强节 奏感和音韵美;前 后呼应,加深主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 未晞。所谓伊人,在水

16、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 伊人,在水之涘。(诗经秦风 蒹葭)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 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 充的同一件事。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用语简洁、含蓄而 凝练。言简意丰。同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邻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 十年归。(木兰诗)用典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含蓄,意味丰 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 城子密州出猎)顶真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 一句起头的词语。文气贯通,表达感 情严谨周密,富有 音乐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 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 照比较。古诗词中常见的 对比方式有:动静对比、 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