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8596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9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人教新课标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第九讲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疏理】 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 的语句;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 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 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 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 在文言文阅读

2、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 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解题导引】例 1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

3、畏讥,满目萧然,感极 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增其旧制 ( ) 属予作文

4、以记之 ( )前人之述备矣 ( ) 去国怀乡 ( ) 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 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 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 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上面的试题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 题采用主观题型,分别从文学常识、文言实词

5、、仿写、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等角度考查 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运用能力。 第 1 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只要平时留心熟记,注意归类,一般都能回答:北 宋(或宋朝) 渔家傲 。第 2 题要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据 境择义” ,要考虑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古今义异词(制:今作“制度”讲,古作“规模” 讲,其含义为后者) ;“属”是通假字,通“嘱” , “嘱托、吩咐”的意思;“备”有“完备” 、 “准备” 、 “详尽”多个义项,依据语境,其义为“详尽” ;“去”是个古今异义词,今义 为“往、到” ;古义为“离开” ,该句中的“去”义为“离开” 。第 3 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 运用

6、能力仿写。读了优美的文章,自然会对文中的妙语记忆犹新,跃跃欲试。文中的 对偶句所拾即是,关键是如何仿写。不仿先模仿,就是在现成对偶句的基础上加上限定的 仿用词语, (如“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 。 “悲景色阴晦,喜湖光晴明” 。 )还可以自主创 作,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大体相似即可。实在不行,就从指定的文段中抄录一组对偶句, 当然,无论是仿写还是创作,其内容应与第三、四段关联,还是个对偶句即可。第 4 题重 在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请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文章的主题去分析,即可明确:作者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 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第

7、 5 题可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 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 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但观点错误或偏激应酌情 扣分。 【常见失误】 1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平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 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 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 4 小题, “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 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 。 ”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 。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 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

8、,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 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 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2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 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 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 词义,如“具以情告” ,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 ;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 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 3对虚词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试题中,考查虚词的多种用法的试题是一大难点。究其 原因,一是朗读不够,

9、缺少文言语感;二是归纳、辨析不够。也许在课堂上教师帮助总结 过多次,还是不熟悉,那是因为老师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总结。要在老师指导下举一反三, 自己再找例句归纳总结。 4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句子翻译不准确,对句中关键 性的词语漏译、误译,对特殊句式不熟悉,不会翻译。二是对理解性的试题,答不准确。 桂林市试题第 4 小题:“(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 大事的精神,请你从(甲)文中也找一个体现子墨子这样精神的语句。 ”这道题并不难,但 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录子墨子的语言答题,似乎答对了,但不准确。 【考点精练】 (一) (2004肇庆) 见

10、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遂与外人间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停数日,辞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 一句话是 。 3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 (2004西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12、子存 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 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 2

13、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 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 之成理。 (三) (2004宿迁)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 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14、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 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 ( )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 B.好读书,不求甚解 辙生好为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 C.便欣然忘食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 D.因以为号焉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E.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宠辱偕忘(岳阳搂记 )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答: 4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