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7507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师大附中 20092010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 文 试 题 卷(70 分)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年中国亿万观众对小沈阳与赵本山在春晚上表演的不差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至 于当观众听说该小品未能获得晚会一等奖时便立即对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声讨,迫于压力,中 央电视台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小沈阳由于该小品的成功演出从而使他一跃成为全国人民关 注的焦点,与“小沈阳”有关的网页搜索已进入到二千多万的数字,他的我想当明星等系列 也随之在网上热播起来,他的出场费因此也从每场数百元迅速暴涨到十万元以上,这就是我 们看到的中国民意的力量。 小沈

2、阳能够受到中国公众如此狂热地追捧,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这一现象表明了中国公 众对传统文化的诸多表现似乎已失去了兴奋点,不论你多么高雅,不论你多么深刻,不论你 是什么级别的艺术大师,公众一律都不以为然,或者说,中国公众需要的已不再是一般意义 上的艺术和娱乐,而是一种能够释放 365 天精神压抑的一种疯癫和狂欢。 当我们再去观赏小沈阳的不差钱和我想当明星时,我们会发现那里面表现的都是以 颠倒的现实为主,如性别的颠倒,生死的颠倒,主客的颠倒,以及大明星与小人物的颠倒等等。 而正是这些颠倒才使公众获得了心理上的宣泄和释放,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让人感到压抑 的也正是那些天天都必须面对的稳定而又牢固的精神秩

3、序。 不过,小沈阳颠倒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策划、挑选和审查的,或者说,观众并没有从他的 颠倒内容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快感,而只是从他的颠倒形式中获得了某种表层的暂时满足。若 将小沈阳的这种颠倒与阿 Q 和唐吉诃德进行比较,我们就会清楚这其中颠倒的不同意义。不 过,我们至少可以从小沈阳的这种颠倒中领悟到了公众对颠倒的需要和渴望,以及公众内心 深处存在的某种精神危机,即精神秩序的缺失和空虚。 继续对小沈阳的颠倒进行分析还会发现,小沈阳只是在自己的小品中不断装疯卖傻而已, 看似疯疯癫癫,其实也都是对观众进行的一些调戏和愚乐罢了,但可怜的观众似乎并没有更 好的选择,无奈之下也只能享用这种被调戏和被愚乐的疯癫

4、感觉。这就像中国美协主席靳尚 宜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所说的:“我们中国现在还处在文化的低谷,信仰也破灭了,为了利益, 什么都不顾,学术界、教育界等领域一塌糊涂,所幸的是,我们国民经济还是上去了。 ” 由此可见,小沈阳表演的既不是真的颠倒,也更不是真的疯癫,而只是一种对所有现实和文化都构不成任何威胁的丑角表演。不过,我们依然还是要感谢小沈阳和他的师傅赵本山,因为若没有他们的精彩表演,亿万中国观众恐怕也难以让自己体验到这种真实的颠倒和疯癫,以及从这种颠倒和疯癫中所获得的喜悦。但问题是在这个短暂的颠倒、疯癫和喜悦之后,大家又不得不重新面对那个缺失的现实,这又该如何应对呢?难怪有不少人已经将希望寄托在了

5、明年的春晚,他们希望小沈阳能够在不差钱续集中再让大家体验一下那种颠倒、疯癫和喜悦的感觉。此时此刻,我突然意识到了小沈阳对现实和文化并非是没有一点威胁,这就是他至少在无意中挑战了那些依然自以为是的艺术家大师们和那些决策者们,借用吴冠中的“不下蛋的鸡”的理论,这就是小沈阳至少会让那些“不下蛋的鸡”和“决策者们”感到了一种压力和挑战,否则,大家似乎也只能将更多的希望继续寄托在像小沈阳这样的丑角们身上,即只有寄希望于他们,我们才能有望从日复一日的欠缺、空虚和压抑中获得一年只有一次的拯救。1下列各项对“小沈阳文化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能够受到中国公众如此狂热的追捧,表明中国公众对传统文

6、化的诸多表现似乎已经失去了兴奋点。B小沈阳现象反映出中国公众需要一种能够释放 365 天精神压抑的疯癫和狂欢。C小沈阳对现实和文化是一种威胁,他挑战了那些依然自以为是的艺术大师和决策者们。D小沈阳至少会让那些“不下蛋的鸡”和“决策者们”感到压力和挑战。2下列各项对文中有关小沈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由于成功演出小品不差钱而一跃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B 我想当明星在网上热播,使他的出场费从每场数百元迅速暴涨到十万元以上。C小沈阳在自己的小品中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只不过是对观众进行的一些调戏和愚弄罢了。D从小沈阳的各种颠倒表演中,我们能够领悟到公众内心深处存在的某种精神危机。3下列

7、各项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与赵本山在春晚上表演的不差钱虽然很精彩,但最终也未能获得晚会小品一等奖。B小沈阳的走红和被广大观众追捧,正反映出了民意和舆论的强大力量。C广大观众并没有从小沈阳颠倒的表演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快感。D可怜的观众欣赏小沈阳的小品,实际上只是无奈之下享用这种被调戏和被愚乐的疯癫感觉。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

8、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世

9、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 ”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 ”于是蠲(jun 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

10、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召见,应对称旨 称:符合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 见:看见C悉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 多:称赞、重视5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3 分)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A B C D 6下列对

11、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代居住在潜邸一带。他的同学刘秉 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 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 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世祖大怒,屠杀 城中百姓。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 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 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 (10 分)(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2)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8诗作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与东吴生离乱中相遇的辛酸?(6 分)9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析其含义。 (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2) ,凡在故老, ,况臣孤苦,特为尤

13、甚。(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悲壮的改革家商鞅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 可谓首当其选。商鞅变法于中国古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所 能同日而语。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身兼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这就使得他具有 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商鞅年少时最为喜好“刑名之学”,对当时的儒、墨、道、兵等各派学说也谙熟于心。早年的 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战国初

14、 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于是商鞅首先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 中庶子。商鞅虽年少且身份卑微,但仍显示出遮掩不住的熠熠才华。公叔痤病危之际,特意向 魏惠王举荐商鞅,可惜惠王未听其言。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远在西陲的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便当机立断,西行入秦。 入秦的第三年,秦孝公即任商鞅为左庶长,命他实行变法。商鞅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变法还未付诸实践,即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变法的过程中, 又遇到了太子师傅唆使太子犯法的故意破坏行为。最终商鞅秉公执法,对太子师傅公子虔、 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商鞅相秦十年, “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

15、商君列传)。名士赵 良劝商鞅激流勇退,归还孝公赏赐的十五座都邑,到乡野躬耕劳作。赵良还直言不讳地提醒 商鞅:你的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 “亡可翘足而待”。事实上,商鞅本人对此也很早就有 着清醒的认识,并做好了思想准备。商鞅每次外出前,都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 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在严密护卫下方才出行。而为了确保变法措施的持续 贯彻,商鞅不肯听从赵良的好意,依然坚持同反对变法势力作不屈的斗争,置个人生死于不 顾。一心改革的商鞅“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完 全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但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生 前,即已看到变法所带来的可喜成果,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 传)。 不久,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王。公子虔之徒诬告商鞅谋反,于是惠王下令缉拿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到边境,想投宿馆驿,却被主人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英雄 末路,这位叱咤秦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竟然落得作茧自缚的可悲结局。其后他转而赴魏,魏国 不仅拒其入境,还逼迫他返回秦国。无奈之下,商鞅发商、於十五邑兵,连同其私徒属,约七、 八万人,北进击韩,图谋到韩国西部去。但是在秦军的进攻下,寡不敌众,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