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6999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南京一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 [苏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南京一中20072008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 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 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 1000 多座。 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

2、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 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 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发挥过重要作用。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 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 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 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 王

3、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 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 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 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 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 形成规模。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 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 时期,

4、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 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 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 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 近 300 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 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 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

5、大精深的祖国文 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1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楼阁。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2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

6、便是最好的例证。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8 题(19 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 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

7、,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 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 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 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 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 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 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

8、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 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 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 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 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 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选自四部丛刊 ) 【注】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

9、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 途上不得志。荫 yn 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 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http:/ (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困顿的人 B犹从辟书 辟书:招聘的文书。 C作为雅、颂 作为:当做 D不自收拾 收拾:整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B少以荫补为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辄抑于有司 D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石之铿然有声

10、者,所在皆是也。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 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 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 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认为,如果梅尧臣能被朝廷任用,作雅、颂,歌颂大宋朝的功德,将是一件 伟大的事情,这中间多少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11、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8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断句。(2 分) 奈 何 使 其 老 不 得 志 而 为 穷 者 之 诗 乃 徒 发 于 虫 鱼 物 类 羁 愁 感 叹 之 言 世 徒 喜 其 工 不 知 其 穷 之 久 而 将 老 也 可 不 惜 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9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3 分)10“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分)11

12、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2补出下列各句空缺处的内容。(1)故木受绳则直,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 齐飞,_”,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 “问君能有几多愁,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 联想;“露从今夜白, _”,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 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 的类比联想。(3) ,教

13、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背在背上的井谢云在俯首弯腰、面向井口时 , 倏地想起故园那口睽违已久也淡忘已久的井来。 在汉语里 , “井 ” 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儿。对井的系念和牵挂 , 也是农业中国的一份朴素、 挚切而恤久的感情。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 , 莫不得益于井水的沾濡和滋润。 也许 正因如此, 汉语里才有 “饮水思源”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之类说法 ; 也许正因如此 , 人们才 把迫不得已到外地谋生叫做“离乡背井 ” 。而那些漂泊海外、

14、流落异域的人 , 在远行前 , 也总 要包藏一撮 “ 乡井土” 带在身边。在游子心中 , 一口故国的井 , 甚或只是故国井中的一点泥土 , 庶几便是故国的全部 , 是别井去乡前所有悲欢苦乐生活的全部。 在诗人墨客笔下 , “井 ” 也一直是个惯常的意象 , 沉重、凄寂而哀怨。因为它总与乡愁和 怀旧有关 , 与故国的纷纭人事和已然远逝的岁月有关。台岛诗人有诗乡愁,起笔便是 “ 故 国那口井 / 竟住到我的心中来了 ” 。井 , 实在是乡愁的最恰切的象征。故国的那口井 , 在滋润了游子的往昔生活时 , 也一定在他心底孕下了怀念的根须。那根须 , 柔弱而坚韧 , 撩拨得他 一夜夜做梦: 梦见那幽邃的

15、井水 , 梦见那缠绕在井旁的丝丝缕缕。那时侯 , 天涯夜凉 , 家国 路遥 , 而一滴故国井水的温意 , 便仿佛一剂灵丹妙药 , 能释解他沉病痛疾般的乡愁 , 也能慰 藉、安妥他焦渴烦躁的灵魂。 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 , 纯粹中国式的理念。 我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 , 梦幻般回到那井边的。它就在故园屋后 , 沉稳、静谧 , 一如许 多年前那样。井旁也照例是一圈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丛、藤蔓 , 牵牵绊绊地拥簇着那井。井是深幽的 , 四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了 , 零乱中显出整饬。石间罅隙里 , 还浸生着喜 湿爱水的苔萍、青草 , 一年四季都绿茵茵的。或许便是因了这井边的竹树灌藤和井壁的葱郁 苍翠 , 那水格外清澈甘冽 , 入口还有微微的回甜。 和北方不同 , 故园的井没有护栏 , 水便长年累月地敞豁着、明朗着 , 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