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2908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医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 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驱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3. 明虞摶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 “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4. 清李用梓证治汇补咳嗽认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 “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5.景岳全书血证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提出“火盛”与“气伤” ,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较大.6.晚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的专著

2、,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 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7.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 作用。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8.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9.四明心法论吐酸原理:“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虽分寒热而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10.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

3、固涩。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痰与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 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 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 者,当知所辨, ,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 泻与痢:“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 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 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

4、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 ”12. 刘河间论痢疾治法“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3.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 ,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4

5、.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 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15.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 。病名:称之为“眩冒” 。病因: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应从 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16. 中风: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

6、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此外,还认识到 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 “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则 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 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 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 王履从病因学

7、角度归类,提出“真中” 、 “类中” 。 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 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 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 ”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 “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 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 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17.外科正宗瘿瘤论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指出瘿瘤主 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发展了本病的病机,采用的主要治法

8、是“行散气血” 、 “行痰顺气” 、 “活血散坚” ,该书所 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18.丹溪心法 景岳全书 医宗必读论水肿 丹溪心法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 景岳全书水气互化,水肿与气肿; “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 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医宗必读以虚实为纲。 “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 ”19.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20.内经载有专篇,奠定理论基础。 病机:肺热叶焦。分类: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治疗:治痿独取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