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2830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补充之一:充之一:20 世世纪纪教育学的多元化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发展展 ( (1) )实验实验教育学(教育学():):简简答答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 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 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 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 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 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 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 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

3、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 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 (3) )实实用主用主义义教育学(教育学():):简简答答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 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 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 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

4、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 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 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 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 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4)制度教育学)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

5、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 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 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 (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 (即根据 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 ;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 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基本评价:积极方面: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 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消极

6、方面: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 (5) )马马克思主克思主义义教育学(教育学() )-简简答答 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

7、反作用于它们, 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 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 (6)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 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

8、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 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 ,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 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 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 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 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 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

9、方法。 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 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补补充之二:教育的本充之二:教育的本质质 1 、教育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属性,即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指教育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 事物的根本属性。要回答“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2 、教育本质的论争 自 1978 年开始,持续十多年,许多学者介入到关于“教育是什么”的论证之中,学术界通常把这场论争称之为“关 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 。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1

10、 )上层建筑说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 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主要论点有:第一,教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所决定。第二,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直接的,无条件 的,而教育同生产力的关系则是间接的,有条件的。第三,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教育总是存在于一 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总之,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 2 )生产力说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

11、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已间接或直 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 主要论点有:第一,教育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精神生产,而且进行着劳动力再生产。第二, 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的人。第三,教育的 本质属性是生产性和永恒性。 总之,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 而不是消费事业。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 3 )多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 的

12、本质是它的社会性、阶级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 在不断增殖和更新他的质态。形成教育的多质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本质属性。 ( 4 )特殊范畴说有论者提出教育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教育像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范畴,教育是独特的社会现象。 ( 5 )社会实践活动说“实践说”的各种观点,一般是以“教育是 实践活动”的命题形式出现的,所探讨的实际上是教育的职能。 “实践说”阵营里的观点主要有: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 活动; 人们通过教育实践,把柔弱无知的婴儿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一定社会职责的

13、成人,所以,教育就是人类自身的生 产实践。 3 、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虽然这场讨论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本质问题,但这场大讨论促使教育摆脱了政治的附庸地位,使教育在我国社会 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给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这场大讨论影响到教育改革 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使教育由过去单纯为政治服务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上来,同时又能兼顾到教 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各种社会功能的协调与统一。从微观层面来分析,这场大讨论影响到学校教育制 度、教学方法、学校教育目的以及学校课程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强调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自身改革的落脚点

14、。补补充之三:充之三:现现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两种特殊形态,其特征如下: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增,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

15、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变革 的; 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法子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补补充之四:当代教育的特征充之四:当代教育的特征 () 1 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面向全体人民,为全民服务。当代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 2 教育的生产

16、性: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3 教育的科学性:科学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 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 教育的未来性: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教育的发展不 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 提出的要求,面向未来。 5 教育的国际性: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 教育的终身性: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当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补补充之五:掌握二十一世充之五:掌握二十一世纪纪世界教育的世界教育的发发展展趋势趋势 () 1 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