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0361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复习试题(附答案) 第五章 文化经典阅读1.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 、 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述而)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 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 孟子引用子路、禹、舜

2、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 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解析:题中 A、B、C 三项围绕儒家思想的“择善” “改过”两点来说,在选文中都有依据,D 项中“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的说法 与文段内容相悖,文段中写舜的一句有“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内容,即“抛弃自身的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 己的品德”之意。 答案:D(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_ _ 解析: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取于人” “为善”的含义,本题有三个得分点,对“乐取于人以为

3、善”这句话的理解(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 己。);能够结合文本(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习别人的优点。);谈自己看法,言之成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或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 误区警示:本题失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二是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认识,并且言之成理。多数考生的失 误往往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 孟子说:“子

4、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 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2. (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注】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

5、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解析:本题主要从“环境”和“效果”角度考查对“仁德和人关系”的理解:人应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单,人缘好。C 选项 对选段的理解有两处错误,第一处错在“选择与仁德为邻” ,这里应为“选择与有仁德的人为邻” ,第二处错在“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这 是对“焉得知?”一句的曲解,应理解为“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答案:C(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 _ 解析:考查对孔子“择友”与“择处

6、”思想的理解。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 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及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 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 误区警示:不管是考查对选段意思的理解还是对思想内容的分析,都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解题。如第(1)题把“知”被译成“知道” ,且不说这种翻 译不能与前面的“里仁”匹配, “知”通“智”对稍有点文言积累的学生而言,几近常识,只要抓住这一点,此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2)题在评 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考

7、生对“无友者不如己者”理解不准确,答成“没有比自己低的朋友” ,是抓不准重点词语“无” “友”二字的缘故。 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 ,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 己之短。(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一、(2010泉州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 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8、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 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施:给予。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题目 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学生答案】在孟子看来,要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就要在修身方面做到“自任者”重而“求于人者”轻,严格要求自己, 不苛求他人。 【失分原因】得 3 分,该答案针对性很强。首先能从“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一句逆向思维,作出“严格要求自己, 不苛求他人”的回答,得 2 分。其次,它能针对上文所表述的内容,指出这是从修身方面来说

9、的。 【参考答案】文中“其田”指的是“修其身” , “芸人之田”指要求别人修身(“求于人”)。要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 自身修养,并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 【增分技巧】答题之前要先全面疏通文意,再针对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综合考虑。对于文中带有隐 喻的词语(“田”)要懂得挖掘出它的内涵。 二、(2010宁德质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材料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材料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10、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题目 根据上述选段内容,请回答: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乐在其中”? 从上述四则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答案】孔子所说的“乐在其中”是指践行仁义,不慕富贵。儒家提倡的思想是崇尚仁义,不为了追求富贵和享受而害仁害义。 【失 分原因】得 4 分。第题有两个要点,一是“乐道” ,即行仁义;一是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概括所得的“安贫” ,该考生答题具备这 两个要点,得 2 分。第题的答案要有一、二、三则材料中的“仁”和第四则材料中的“义” ,二者兼具得 2 分。 【参考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即使贫贱,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

11、以说是“乐在其中” 。儒家提倡的思想是重仁、尚义、崇德。 【增分技巧】该题评卷采用“采点得分”的方法。所有的要点都在文段中,要细心查找,准确归纳。论语针对性训练一、(2011福州三中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硁硁(kng):浅薄固执的样子。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

12、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真正的“士” ,是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 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 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 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解析:A 项对“行己有耻”的理解欠妥,应该是“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 。 答案:A(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

13、信”的理解。 _ _ 答案: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 , 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 “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

14、,您看怎 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二、(2011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庸也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财富可以获得,即使是做低贱的职业,孔子也愿意。如果不可以获得,不如顺从自己的精神爱好。B. 孔子认为,即使是每天吃着粗糙的食物,喝着白开水,枕着胳膊睡大觉,也很快乐。那些通过不义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对他来说轻如浮 云。 C. 贤德的颜回,即使是生活在别人无法忍受的艰苦环境下,也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精神追求。 D.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物质条件看得轻如鸿毛,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泰然处之,是不需要追求物质财富的。 解析:D 选项“君子不需要追求物质财富”不符合选项 A 的意思,君子虽然能够忍受艰苦的环境,但是对于那些能够通过正当手段可以获得的 财富还是努力追求的。 答案:D(2)请结合上文谈谈孔子对财富的认识。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