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5923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全册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Word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 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 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

2、,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 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 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

3、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 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 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 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4、补充:某日夜暗独 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 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 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 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 ,共 33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 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 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原书没有标题,

5、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 【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在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 “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公元前 228 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 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 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 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

6、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四、整体感知课文四、整体感知课文 1、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 淬(cu)怜(w)徵(zh)陛(b)卒(c)提(d)创(chung) 揕搭(zhn)拊(f)樊於(w)期 夏无且(j) 2、互动设计互动设计 复述故事(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 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

7、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 ):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秦王被荆轲震慑。 3 3、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围绕围绕“行刺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 第一部分 行刺的缘起(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 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行刺的准备(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 )交代入秦行刺三件准备工 作及易水送别 第三部分 廷

8、刺秦王(从“既至秦”到“约契以报太子也” ) 第四部分 行刺失败 “秦王目眩良久” 五、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五、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导问一: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 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 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 ,写出 了秦军之“强” ,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

9、,臣海内之 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 , “日已尽矣” ,因而催促荆轲实 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导问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不忍” ,有何作用?,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 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 ,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六、作业六、作业 :熟读课文: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第一课时; 秦国

10、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一、导入课文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精彩部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 “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 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

11、,对樊将 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 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太子丹求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天下之刮匕首”并并“以药淬之以药淬之” 、 “令秦武阳为副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3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 ,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及宾客为什

12、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 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 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 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

13、”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 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目,发尽上指 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 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

14、声音,让众人“涕泣” ,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 “怒发冲 冠” ,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6 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 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 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点拨重点字词: 信:信物;购:悬赏;更:改变;遇:对待;顾:只是; 活用:函: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穷困走投无路;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人不

15、敢与(之)忤视(省略句) 重点字词: 迟:认为他出发得迟; 所以:的原因; 重点句子: 1、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过了一会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后悔了; 2、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 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 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 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三、背诵易水诀别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 自然段)顾笑武阳(14 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 自然段)倚柱笑骂(18 自然段) 遇难去世(19 自然段)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