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4487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学案学案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一、学生阅读课文后用课文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一、学生阅读课文后用课文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国都的老百姓为什么“谤王”?_(2)召公第一次进谏非常委婉地指出了厉王的过失,他是怎么说的?_(3)在厉王的高压统治下,国都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_(4)第二次进谏当中,召公用_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5)_,_,_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6)召公的政治主张_,_。就是让老百姓把话都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二、文言字词积累情况自测二、文言字词积累情况自测2给下列

2、加点字注音并释义。(1)谤王( )_ (2)川壅( )_(3)瞽( )_ (4)瞍( )_(5)矇( )_ (6)耆艾( )_(7)原隰( )_ (8)彘( )_3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1)A是障之也( )B衣食于是乎生( )C于是国人莫敢言( )(2)A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B其与能几何( )(3)A是以事行而不悖( )B成而行之( )4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与失其所,不知()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秦伯说,与郑人盟()以或为死,或以为亡()告,则杀之()是事行而不悖()犹民之有口,土之有山川也()臣之壮也,不如人()得备晨炊()流但闻黄河水鸣溅溅(木兰诗)()三年,乃王于彘()三教九()

3、与与与与与与以以以以以以犹犹犹犹犹犹流流流流流流5根据文意,补写一句带有议论和总结性的话。历史是一面镜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齐王与厉王_。 (20 字内)第二板块:课文分析与品读第二板块:课文分析与品读6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_(三个字) ,_(八个字)7 “国人莫敢言” ,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_8召公的劝谏之辞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分析这两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_9翻译下面的句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_防民之口

4、,甚于防川。_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_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_10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或根据你了解的相关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_第三板块:课外阅读与创新演练第三板块:课外阅读与创新演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注释注释岁亦无恙耶:年岁没什么问题吧?岁,指年岁,一年的收成。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书书未发_岂先先贱而后尊贵者乎_12给赵威后的回答加上标

5、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13这段短文,反映了赵威后的一种政治思想,即(限四字) 。14赵威后的思想与召公有何相同之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1)厉王虐(2)民不堪命矣(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6)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2 (1)bng,指斥别人的过失(2)yng,堵塞(3)g,盲人(4)su,无眸子的盲人(5)mng,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6)q i,六十岁的人叫耆,五十岁的人叫艾(7)x,低下而潮湿的土地(8)彘 zh,今山西霍县3 (1)A 代词,这 B 代词,其中 C 代词,此 (2)A 代词,代土地

6、B 代词 那 (3)A畅通(形容词)B 自然流露(动词)4与:帮助 赞许 和、跟 以:认为 依据、按照 因为, “是以”即“以是”犹:如同、好像 尚且 还 流:流动 放逐、流放 流派、派别5对待谏谤的态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6虐、怒、杀 暴虐凶残,残忍昏庸。7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 ,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8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 。 “山川”“原隰衍沃”产生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 “衣食” ,可见“山川” “原隰

7、衍沃”的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 ,还必须积极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打比方,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9国都的百姓都不敢说话, (即使)在道路上(遇见) , (彼此也只是)用交换眼光(来传达信息) 。堵塞百姓的言论比堵塞河水还要严重。(百姓)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能从这里发现。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 ,从此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10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不少事情都被作者省略,只把事实的结果告诉大家,文章简洁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11信还没有打开。难道有先卑后尊的道理吗?12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译文:话不能这么说。假如没有好年成,老百姓能活得好吗?假如没有老百姓,国君还能存在吗?所以,要是提问的话,怎么能丢开根本的事情不问,却问那细枝末节的问题呢?13民贵君轻(以民为本)14都具有一种“民本”思想,但同时又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