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12646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一篇论证逻辑十分严密的论说文。作者在文章开篇并不急 于阐释自己的观点,而是先明确克隆人的定义及与人的区别,然后讨论克隆人的伦理问题。 接着,作者以驳论的方式论述,罗列出七条对自己论点不利的反面观点,加以具体分析, 再用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加以批驳,然后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克隆人做了根本性的阐述,在此 基础上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克隆人的严重后果。本文的结论在后的议论文结构, 表面上看,是个形式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逻辑严密地层层演 进的问题。

2、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对现代科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体会正反论证的作用。 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21 世纪教育网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2121 世纪教育网世纪教育网 理解本文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第 1 课时) 1预习字词: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克隆、伦理与伦理学、显 性、排异、优生、意识形态、理化环境等等。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

3、难懂的 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www-2-1-cnjy-com 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如:人、发育谱上的(人)、心理、社会的人、原则上、 实际上、克隆人也是人、手段、工具、目的、伦理、负面作用、正面作用。 2科幻故事导入:请学生讲一些自己看过的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的故事。教师引导进 入本课话题,1997 年,仅花费了 75 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克隆羊,这 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 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世界人类 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

4、伦理争议深有 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 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来源:21cnj*y.co*m】 3整体感知: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句 子,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尝试概括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人”的定义。 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 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本文的结

5、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 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 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正是文章开始的部分的主要内容,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因此课文的 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 4课文研习。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a.理解“伦理”的概念。 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 教师引导,明确: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

6、人的 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 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 会学范畴。21 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 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 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21 世纪教育网 5合作探究。请学生讨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重点讨论,关于 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

7、这 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是什么?21*cnjy*com 教师明确: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三个前提是:a.成功率很低;b.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 他们的伤害;c.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其中第 2 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 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 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第 2 课时) 1探究课文第二部分,品味语言。分小组组织学生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全 班齐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8、21 世纪教育网 a.“多利”的成功率是 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 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 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将他们产生出来。克 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作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本身 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作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教师引导,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 正面论述: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 上分析,而且引用数据)。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2-1-c-n-j-y 反面论述: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

9、,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用辩证法反 驳优生学。 2品味语言,探究课文第三、四部分。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教师引导 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作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 待,不应该受到伤害。21 世纪教育网 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全班朗读本段(小组读、个人读、齐读)。明确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 人的理由,在经过了一番反驳以后,在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 第一,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

10、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 第四,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 2.合作探究。请学生讨论,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 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教师引导,明确: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 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 论的叙事。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 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 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此节共

11、提出了 7 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 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 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 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 5 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 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 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把漏洞堵住, 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 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

12、分雄辩了,因而显 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出处:21 教育名师】 4交流体会。教师可请学生讨论,本文的特色有哪些? 教师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推理论证。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 使得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 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 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科学术语的恰当运用问题,是本 文的另一特色。文章开头的一大段及其他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可指导学生体味,在相关 的写作中以及口头表达中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表达。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二)教

13、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涉及到的图片:如克隆绵羊图片、想象的克隆人图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加深对克隆涵义的理解。 2出示第二小标题下的重点句。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深入分析反论证及如何使用这种反论证。 (三)教学资料要求(三)教学资料要求 1简介克隆绵羊的图片、想象的克隆人的图片等。不仅要给学生想象,更要给学生 一个常识,通过图片能更直观地认识克隆的意义。21cnjy 2作者简介。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 CMB 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

14、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 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2 年度伦理学奖 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 ELCI 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 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 21*cnjy*com 3相关资料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应当降温 章莉 张静1997 年,仅花费了 75 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 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会担 心起来。以下便是一些有关于此的不

15、争事实,它们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 发展作出正确的预见。21cnjycom 第一,在制造“多利”的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提供细胞核的细胞,而是提供细 胞质的卵细胞。早在 1962 年 Gurdon 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以后的许多实验,甚至包括细 胞核的交换,都证明细胞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有人宣称“多利”不是克隆产物,或者说不是与卵子无关的克隆产物。 神奇的生物自然进化始终遵循达尔文的遗传变异原则,据此,父母的优缺点是不可能 完全传给子女的。在遗传过程中,要经过所谓配子的减数分裂,而供分裂和组合的配子 (卵子和精子)即便来自同一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

16、此,现在的“多利”和日后产生 的“多利”将永远不可能是克隆,因为产生它们的基本卵子是绝对不同的、独立的、空前 的、不并列的、不可重复的,总而言之是独一无二的。制造“多利”的过程表明,卵细胞 质可以与体细胞核组合,这是一大发现,但不是关于克隆的发现。21世纪*教育网 第三,基因的传统观念认为,纯合子孪生拥有共同的基因型,但事实上这类孪生总是 有许多不同之处。即便是血肉相连的连体孪生,他们的指纹也是不同的。孪生之间可以施 行组织交换,是因为他们在孕育过程中共用胎盘的结果。但如果他们是同卵,却不共用胎 盘(这种情况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那么他们之间便与陌生人一样不能组织交换。 第四,我们知道“混沌”是今天的时髦名词,但它其实是现代科学面对细胞、动物、 人类和事件无法知晓的矫饰之词。科学可以断定未知是独一无二的,但无法预示它们到底 是怎样的,如何这样和为什么会这样。【版权所有:21 教育】 第五,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它是娘胎里带来的、不可预知的、不同的和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