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04257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九上《明湖居听书》word课堂实录及评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安徽 实录/邓彤 评点/陈小平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 年代中期, 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 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 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 “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的灵魂”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录音。学生很快便沉浸到音乐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音乐的缘由。这段音乐 情感极其浓烈,听者极易受到感动。) 师:此后不

2、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 (板书课题) 二、把握课文框架 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学生迅速浏览,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已经进行预习,所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 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师:那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 生:烘托陪衬白姐。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琴师弹奏技巧纯熟, “入耳动心” ,如此高明的琴师必有高超的歌手才会相称,他为 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铺垫。 生:(补充)琴师弹琴时, “人也不甚留神去听”

3、 ,这节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场时“满园子里 便雅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那么写黑妞的作用呢? 生:黑妞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令人听了“以为观止” ,但这样精彩的表演仍 然“比白妞差多远” ,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炉火纯青。 师:除了用人来衬托王小玉说书,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加重语气,暗示可从另一角 度考虑。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文章开头写戏园子挤满了人,有官员、读书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 十点就满座了,以致于老残要小小地行个贿(众笑)才得到一个小凳子,说明大家都是慕王 小玉之名而来的。所以,这里是用场面描写来衬托重点内容。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4、? 生:还有最后一段,听众引经据典高度评价白妞在衬托中心。 师:(总结)经过层层铺垫,便给读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悬念,人们不禁想探究:这尚未出 场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为什么她使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当她正式演出时,作者便 集中笔墨写尽了她的风采。最后的观众评论,要言不烦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 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乐,围绕着主旋律,音乐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去 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题成为立体丰满的复调! 三、品读重点段落 师:现在,我们进入攻坚阶段,让我们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写王小玉的文字,画 出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读书、动笔勾画。稍后,有学生举手。) 生:我

5、喜欢“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个字。 师:为什么? 生:这八个字刻画了白妞的风度神韵。 师:哦,你用了“神韵”二字,从哪儿学来的? 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看到的。 师:(由衷地)你阅读面真广,理解运用得也很不错。确实,王小玉相貌平平, “不过中人以 上” ,但她身上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请问,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通过眼睛写她的气质。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师: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

6、行”也有说“不行”的。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生:我觉得可以写简单些,不是说简洁是一种境界吗?“眼如秋水”已经写出了王小玉眼 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复了。 师:你认为后面几句是画蛇添足?(该生点头。教师又请另一位学生发言)你的看法呢? 生:我说不准。不过,既然刘鹗是大文学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 (学生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师:你这种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学大师笔下确实不会有太多问题。但猜测是没有说服力的, 我们必须从语句本身去找根据。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组博喻,请你说说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师:秋水与眼睛的相似处在哪里? 生:(顿悟)这句

7、话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纯净。 师:(追问)那么, “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师:“宝珠”呢? 生:有美丽的光泽。 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呢? 生:黑白分明。 师:仅此而已? 生:(补充)圆润灵动。 师:分析得多好啊!(面向)请你把他(指生)刚才的分析综合一下好吗? 生:这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 师:你还认定后面几个比喻是蛇足吗? 生:(笑)这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不能算蛇足。 师:是呵,作者用一组比喻把一双眼睛描写得如此动人。 “巧笑倩

8、兮,美目盼兮” ,动人的 眼晴是最美的风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还得算那动人的演唱。刘鹗用了两大段来描写这 精妙绝伦的表演,请大家细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1.演唱可分为几个环节?2.作者是如何描 写空灵飘忽的音乐的? (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偶有小声讨论,教师巡视指点。)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王小玉的演唱可分为六个环节:起初低唱,接着高歌,然后降调 回旋,回旋后越来越低直至声音休止,短暂的沉寂之后突然爆发,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结 束。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音乐发展示意图。参见文后板书。) 师:概括得很好,请坐。(另指定一学生。)在这些环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请按文 章列举。 生:我觉得“五脏

9、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一句特别生动。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音乐? 生:(沉思片刻)从听众的生理感受角度。 师:不错,入耳动听的音乐,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顺便问一句,这句话若能换个标点,层 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来吗? 生:(略一思索,随即抢答)“伏贴”后改分号! 师:为什么? 生: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前一分句写五脏六腑伏贴,后一分句写全身毛孔畅快。用了分号 层次更分明。 师:是呵,读书作文理应一丝不苟,这种认真也应落实到标点上。(一学生举手发言) 生:第二环节中,形容歌声越唱越高时,用“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我觉得特别传 神。我好像

10、看到那根细细的钢丝笔直地窜向天空,觉得那声音果然高极了。 师:对!你已经道出了描写音乐的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音乐是无形 的是飘忽易逝的,只有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并获得美的享受。文 中还有许多类似于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来吗?(学生纷纷发言。) 生:用登泰山一层高过一层来形容歌声的节节高起。 生: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比喻歌声回环往复。 生:用东洋烟火形容歌声的纷闹繁多。 生:用“百鸟乱鸣”形容歌声的和谐悦耳、活泼热闹。 师:请问,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答)比喻。 师: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

11、往往能化枯涩心为灵动,化平淡 为丰富。现在,同学们从这两段文字中悟出了几种描写音乐的方法?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要写出音乐的表演过程和基本内容。 生:要写出听音乐者的感受。 生:(补充生)这些感受可以从生理上写,也可以从心理上写。 生:最好能运用比喻来描写。 四、听音乐谈感受 师:我们分析了全文结构,也欣赏了作者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现在,让我们再欣赏一遍柴 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听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重播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有学生不时提笔记下瞬间感受。音乐结束后,教师不急于 发问,有意留下 3 分钟空白,让学生沉浸在对乐曲的回味中,以期营造一种余音绕梁的氛 围。) 师:说说你听音

12、乐时想到的内容。 生: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罗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发着枯叶气息的白桦林,冰雪覆盖的 世界,饥寒交迫贫穷无助的凄苦的农人。 生:我仿佛看见伏尔加河上一艘货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夫正吃力地撑着船,春天料 峭的寒风吹在他瘦削的脸上;船尾一个小女孩托着脸望着岸上开得很早的几点小黄花,脸 上露出一丝微笑 师:除了这些由音乐联想起的景象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谈? 生:听了这段音乐,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紧缩,我好像喘不过气来,鼻子酸酸的,我想放声 大哭! (铃声响起。教师要求学生将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并加上小标题,作为课后作文上交。 ) 简要说课 明湖居听书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课文。 首先,它所处的单

13、元在教材体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 的小说,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则着重学 习小说的鉴赏,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册的小说单元实际上 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便应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单元中其他三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 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 灌园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说,惟独此文几近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虽有人物 描写,但主要不是为刻画性格;也有环境描写,却是为写音乐张本。况且本文结构并不复 杂,语言也不艰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编排体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乐欣赏课。 音乐

14、描写,这是本文的精彩之笔。本教案删除一切旁枝,不讲通感夸张,略讲烘托渲染, 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拟用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分析小说结构, 欣赏一段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以音乐导入课文,以分析音乐描写方法为课堂主体,以欣 赏品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 本设计试图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交接点,并力求藉此培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激 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因为语文课总是以人类一切文化积累为其背景的,将教学适当 地向其他艺术类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但无论如何,它首先还应该是语文课。细细品味语言,立足于字、词、句、段、章,仍是 本设计所始终关注的。 总之,一切教学设计都应考虑到

15、如下因素:教材特点、学生的需要、教师自身的专长。三 要素若能和谐统一,教学中使易于发掘教材魅力、体现教师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使 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专家评点 邓彬老师是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第二届“语文报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十余年来,他业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课教学实际便充分体现他的教学特色。综述起来,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不拘一格 “教无定法”虽系一句耳熟能详的套话,但在教学实际中却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对教 材深透的理解和对教学规律深刻体会的基础上的教学,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别出心裁,这样 的教学才会蕴涵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本课教学紧扣音乐,由音乐起至音乐终,结

16、构严谨 自不必说,最令人称绝的是教师巧妙地借助音乐完成语文教学,两大艺术门类在这堂课上 结合密切,和谐有机,毫无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设计常令执教者为之着迷,最终却忘了设计的本意。我在欣赏本设计精巧的构 想之余,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 。教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即空出一段时间供学生把握 全文框架,在重点段落处又留出空白供学生品读,其余各处常常可见教师的“留白” 。无字 句处有华章。没有空白时段供学生思想自由翻飞,一切精彩的师生交谈便失去了依据;而 若无教师精到的引导设问评述,这些“空白”就会变得单薄苍白。请读者留意这些“空白” 。3.注重归纳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结论而更应是过程;人类的认识主要是归纳而不是演绎。要求 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既可以先示以规律再引例佐证,也可以通过侧重的是后者。他不厌其 烦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操作规则,他实际上将整个思维过程演示训练了 一遍,其中合乎认知规律之处自不必多言。 如果说本课还有什么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