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03273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下《采薇》教案6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薇教学设计 主备人 江苏滨海中学 张海洲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 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 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 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 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

2、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 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 前 7 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 乃称“诗经” 。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 ,是各 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 “雅”又

3、有“正”的意 思, “雅”又分为“大雅” “小雅” , “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 31 篇; 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 ,共 74 篇 “风” 、 “雅” 、 “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 “比” “兴”合起来,被称为 “诗经六义” 。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

4、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 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 2、3 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 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 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

5、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 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 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薇 诗经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

6、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 篇,孔子皆歌弦之。 ”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

7、 551 年前 479 年)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 ,特别强调“仁” ,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 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 尚书 礼记 乐 周易 春秋 。其 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 305 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 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 风是民间乐歌,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乐歌和舞 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 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

8、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 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 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 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 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

9、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 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 ,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 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 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 的“兴” ,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10、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鱼服( ) (6) (xian)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 ) 3古今异义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 今指品行差的人。 ) 4一词多义 (1) 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开始。如:天下之 难比作于易。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

11、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 曰: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3) 止: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停止, 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 ” (4) 载: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

12、宜深思。乘坐,乘车。 如:直上载公子车。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 “又” 。如:如:“载欣载奔” 。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 靡: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 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 烈: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事业,功业。如:奋六 世之余烈。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温暖。

13、如:春日载阳。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 孔: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很,甚。如: 孔武有力。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华:同“花” 。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美 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精华。如:物华天宝。敬辞。 如:华诞,华居。 (10) 思: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念,挂念。如:已行,弗 不思也。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11) 戒: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 戒。戒除。如:

14、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离散:如:一别如雨。动词,下雨 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灌溉。如:水能自雨田。润泽。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 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 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 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 采薇就把战士们 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

15、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 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 “昔”之感,和盘托 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 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 yan 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 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 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 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 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 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