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01754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八下《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直言的大臣是不

2、成的。可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在历史上有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却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是既要敢于进谏,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使“良药”既“爽于口” ,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3、 。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

4、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 窥(ku)镜 期(j )年 朝(cho)于齐 间(ji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可逐段讲解) 六、串讲课文:串讲课文:第一段:、学生齐读。 、设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邹忌的相貌的?明确:“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 、设问:邹忌结合自身容貌问了妻、妾、客三人一个什么问题?分别怎么问的?明确: 三问三问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5、”、设问:三人分别怎么答的?明确: 三答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设问:妻、妾、客三人的回答有没有不同?明确:意思基本相同,但语气强弱不同(妻最强、妾次之、客最弱) 。追加设问:怎样理解三人语气的强弱变化?(留作悬念,后文解答)(留作悬念,后文解答)、设问:徐公来后,邹忌和他比美的结果如何?明确:“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设问:“比美观结果引发了邹忌什么样的思考?明确: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6、”解疑:解疑: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也正说明了三人语气强弱不同的原因。小结:小结:第一段先写邹忌问美,再写比美,最后写思美。从全文情节发展来看,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第二段:、学生齐读。 、设问:邹忌入朝后先向齐王说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而皆以臣美于徐公。 ”追加设问:原因是什么?明确: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设问:邹忌向齐王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王之蔽甚矣!”追加设问:原因是什么?明确: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设问: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明确:类比说理、设问:如果说“皆以臣美

7、”是生活小事,那么“王之蔽甚矣”就是什么事?这是采用什 么方法来说理?明确:国家大事,以小见大。小结:小结:第二段写邹忌讽谏,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第三段:、学生齐读。、设问:齐王有没有接受讽谏?具体表现? 、设问:邹忌向齐王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王之蔽甚矣!” 追加设问:原因是什么?明确: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课件演示)(课件演示)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小结:小结:第三段写齐王纳谏,是故事的高潮。第四段:第四段:写四国朝齐,是故事的结局。七、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

8、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 乃重修岳阳楼 (兴建,建造)B.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整治) C. 雨村便急忙修书 (撰写) D. 邹忌修八

9、尺有余 (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朝廷 D.朝服衣冠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早晨 (zh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通假字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 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

10、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 “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在疑

11、问句中常前置, “孰与”即“与孰” 。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八、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

12、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 ,继尔“时时而间进” ,最后“无可进者” ,终于“战胜于朝廷” 。 九、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十、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一、二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