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01074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一、 导入这一天,小张来了好久不见的同学,高兴之余,小张就到饭店摆了一桌请客。在等待饭菜 上桌的时候,小张突然想起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地沟油事件,所以就有了上厨房亲自查 看的念头。刚到厨房门口,小张就被人拦下不让进。小张问为什么?那人不爱搭理,只是 指着个“厨房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让他自己看。 回到家,小张查了字典,得到了 4 种关于“闲人”的解释。1、指潜入敌方,侦察情况,刺 探情报,进行颠覆活动的人。2、清闲无事的人。3、不相干的人。4、古代给有钱人帮闲的 食客或伺候皇上的文人。 请问:“闲人免进”中的“闲人” 是什么意思? 1000 年前的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苏轼和他

2、的一个朋友也发出了“我俩是闲人”的感慨, 请问这个“闲人”是什么意思? 二、 目标激趣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三、学案导学 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时间,与什么人,苏轼游玩了什么地方?游玩的起因是什么? 2、苏轼和他的朋友观赏到了什么美景? 3、观赏了美景后,苏轼和他的朋友有了什么感慨? 四、合作探究 五、展示提升 六、评点释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

3、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团练副史:大致相当于一个地方的警备司令兼人武部长。 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 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2、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 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 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3、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 的人罢了。

4、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苏轼说的“闲人”是什么意思? 七、当场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词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念无与乐者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 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 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 _ 参考答案 一、 1、进 2、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在 5、交错纵横 6、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7、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

6、译为“原来是”。表推测 二、1、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 3、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 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 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 “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 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 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