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96688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必修二《论毅力》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 (1873 1929)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 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 4 岁开始学习四书 、 五经 , 9 岁即 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 12 岁中秀才, 17 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 年,粱启 超 17 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 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 年 6 月,梁启超随康

2、有为人京参加会试。 7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 反响,史称“公车上书” 。这年 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 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8 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 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 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 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 。 1897 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 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 ,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

3、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 ,协助光绪皇帝 实行新政。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 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 “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 、 新民丛报 、 新小说等杂 志。在 1898 年至 1903 年 5 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 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

4、理道德。当时著名 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 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 ,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 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 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 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 1916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 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

5、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 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 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 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写于 1902 年。 “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 ,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 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 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达四十多人。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

6、废除。作 者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 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 基本解读。 本文是用较为浅近的文言进行写作的,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 分透彻。开篇从“天下” 、 “古今”起笔,从“成” 、 “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 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然后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 的一般规律人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紧接着,阐述人生历程的 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强调“顺境”与“逆境” , “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 、“次弱者” 、 “稍强者” 、 “更稍强者

7、”的正反对举,分析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 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以“递”与“顺”的转化规 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 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 达到彼岸的。 (3) 精华鉴赏。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正反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 说得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 、 “古今”起笔,从“成” 、 “败”落笔,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

8、文。 在论述时也从 “顺境”与“逆境” , “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 、 “次弱者” 、 “稍强者” 、 “更 稍强者”的正反对举。 语言浅近流畅,充满感情。 梁启超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代转向近代的过渡人物,喜欢运用浅近畅晓、半文半白的语言 进行写作,时常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笔锋包含感情,一泻千 里。本文就是通过 层递句来达到这一效果的: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志力薄 弱之士” 、 “次弱者” 、 “稍强者” 、 “更稍强者” 、 “至强之人” ,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 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其次

9、,操舟者, 彼“从容以进度其顺” ;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 岸终不可达也” ,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此外,文中的比 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 “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 “反是者” “故 彼岸终不可达也” ,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掘井”之 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 (4) 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 为什么失败 ? 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

10、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 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 “我要怎样,我要怎样” ,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 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 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 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 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如果他

11、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 有大的顺利。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旁 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 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 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 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 错杂。他凭借艰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 到顺利的境地。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

12、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 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 孔子说: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 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孟子说: “做事的人,比如挖 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结合课文进行辩证的思考,增强对于毅力的认识。 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志力薄弱之士” 、 “次弱者” 、 “稍强者” 、“更稍强者” 、 “至强之人” ,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

13、者”的不 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突出只有毅力至强方能事业成功,只有那些有毅力、意志力 的人才能逆转境遇。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结合本系列教材前后文章的呼应,增进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辩证的思考的 方法。 两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但各自侧重点不很一致。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去一文强调,人 应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以主观意志力来控制人生方向,在与抵抗力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 生。而论毅力 一文主要是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 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 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

14、能达到彼岸。总之,两者都重点突出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突出了内在精神的重要作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增强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第 1 小题:焉:于是,于此,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处所、对象。 第 2 小题:焉:语气词。 第 3 小题:焉:然、貌、样子,助词。 第 4 小题:焉:哪儿。 相关资料。 变法通议自序 (1896 年 8 月 9 日 ) 法何以必变 ?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 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 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碳吸养,刻刻相续

15、,一日千变,而成生人。 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 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 e6 骑,啦骑变为禁军;学 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 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日“守古守古” ,庸讵知自太古、上古、 中古、近古以至今日, 固已不知万百千变。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 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 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 ”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

16、敝;振刷整顿,斟 酌通变,则日趋于善。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铲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 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峒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 茱然守之, 因循不察,渐移渐变, 百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 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 矣。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 为之机,有可取之法, ;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日“守古守 古” ,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 ! 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 ? 易曰: “穷 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伊尹日: “用其新,去其陈。 ”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 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 训之遗,下依朦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 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 无辞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