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95989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下《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word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笔人执笔人 审核人审核人 2010 年 5 月 日 课题课题古代诗三首鹧鸪课型讲读课课时1学习学习 目标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 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学学 法法 指指 导导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知知 识识 构构 建建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鹧鸪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相相 关关 链链 接接【作者简介】 郑谷(848909),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

2、人,唐末 著名诗人。郑谷 7 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 史,开成中(公元 838 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 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 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 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 (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县尉。 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 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 被人称为“郑鹧鸪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 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 春城北 7 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

3、择曾主持 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 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郑谷诗清婉明白, 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 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 “芳林十哲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 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 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 327 首。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知知 识识 预预 习习1解释下列词语。 (1)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 (2)品流:等级,类别。 (3)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4)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2填空。 (1)鹧鸪的作者是

4、, 代的 ,著 有 。(郑谷 唐代 诗人 云台编) (2)写出鹧鸪的颈联是(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3说出诗的大意:日暖风和,鹧鸪鸟在烟雾迷茫的草地上嬉戏;五彩斑 斓的羽翼整齐;品相举止就像山中的锦鸡。暮雨潇潇,它 们从青草湖边飞过;落红片片,它们在黄陵庙里啼鸣。羁 旅游子,一听到啼声就不禁泪湿襟袖;红粉佳人,刚唱鹧 鸪曲就黯然黛眉低垂。湘江宽阔,飘荡着雌雄鹧鸪彼此呼 应的凄唳叫声,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夕阳西下, 映照着它们竹林觅巢的恓惶身影 4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答: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 比兴。 李白的诗越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

5、 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 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 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 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 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 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蓣茫茫鹧 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蓣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 啼鸣静动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 人以无穷的回味。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 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 :“

6、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 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 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最难以 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 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怅惘。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 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课课 堂堂 探探 究究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诗的关键词,它就是:啼。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点染出一种凄迷悠远的 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 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 的氛

7、围。 3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 陵”?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 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 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 苦悲鸣了。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 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 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 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 既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又让人 倍感鹧鸪啼声之哀怨凄恻。 4颔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反复吟咏,你会产

8、生什 么感觉?答: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典故,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 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5.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答: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 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 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 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 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6赏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答: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 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 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 天涯游子断肠歌了

9、。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 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7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应是游子、佳人。 8如何理解“相呼相应”? 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9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 情绪? 答: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 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 切,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 断肠曲。 10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 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巩巩 固固 训

10、训 练练当当 堂堂 练练 习习1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B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C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D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句刻画了鹧鸪声声哀 鸣之景。 B“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律诗的颈联。 C这首诗主要是写游子他乡看到一个感人的场面,而引起了无限的 惆怅。 D诗中鹧鸪就是游子的化身,这里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

11、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 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 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 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 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4本诗作者重点抓住了 的个性特征进行描写,刻画出 了鹧鸪个性形象,并从中寄寓了诗人 。 (1B 2B 3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 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4鹧鸪啼声哀怨 那沉重的羁

12、旅乡思之愁)课课 后后 作作 业业【鹧鸪啼鸣动诗情】鹧鸪是一种并不起眼的鸟,但由于啼鸣与众不同,很像“行不得也 哥哥”,颇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借以抒发哀怨 感慨之情。如李益的鹧鸪词云:“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 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借女子之口,写思夫之念,感情深厚。就笔者所知,唐代的一些名家,多有咏鹧鸪之作,就连诗仙李白 也还有一首山鹧鸪词。韩愈的晚次宣溪绝句二章之一,写得 极见情感:“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客泪数行先自落, 鹧鸪休傍耳边啼。”被贬他乡,在“客泪数行”的情景下,怎能还经 得起鹧鸪的“耳边啼”?唐代有三首放鹧鸪的诗写得甚为精彩,富于感情。先看罗邺

13、 的放鹧鸪:“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花时迁客伤离 别,莫向相思树上啼。”再看崔涂的放鹧鸪:“秋入池塘风露微, 晓开笼槛看初飞。满身金羽画不得,无限烟波何处归?”好一个“何 处归”,关爱之情跃然纸上。而李郢的放鹧鸪描绘得尤为生动细 腻:“玉楼珠户养经时,放出雕笼久不飞。秦地游僧一弹指,楚城迁 客重思归。岗田戏下晴风暖,茅垅惊啼返照微。山畔家家有罗网,莫 救伤损好毛衣。”多么依依不舍!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写的则是行役的艰难和闻声的悲苦: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屈曲崎岖路,更听钩陶格 磔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 宵白发生。”顾况的听山鹧鸪,

14、似乎是听而无悲:“谁家无春酒, 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看,一夜未断啼声,即使无伤感,恐怕也觉厌烦吧?最为世人称道的,还得首推晚唐郑谷那首鹧鸪七律,这首诗 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既咏鸟,也咏 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故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 誉其为“警绝”,郑谷也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唐以后的鹧鸪诗数量虽然不少,但名篇佳作却不多。宋人张咏的 闻鹧鸪是较好的一篇:“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 客南来心未隐,数声相应在前村。”辛弃疾的被人誉为“大声镗鞳” 之作菩萨蛮的下阕,更是为世所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借鹧鸪之声 以抒爱国之情,道前人所未道。明人刘基的山鹧鸪在描写中夹杂着抒情与议论,值得一读: “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岗头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 鸪啼。”清人尤侗的闻鹧鸪,在写法立意上与刘基相似:“鹧鸪 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为谁啼。 ” 反反 思思 总总 结结格言警句格言警句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