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86916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鹤亭记教案 张宇庚 沈阳市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重点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 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学习难点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 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学习方法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要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一、 导入1、 欧阳修为亭子

2、取名“醉翁亭” ,苏轼为亭子取名“喜雨亭”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 道他们为亭子取名的依据是什么了。那么,现在,如果同学们要为自己建一座亭子,你要 依据什么来取名呢?(学生自由发言)2、 好,我们现在进行逆向思维,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一位姓张的隐士有一座亭子,名 字叫做“放鹤亭” ,你能猜一猜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么?(学生自由发言)3、 大家给出了这么多的答案,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很好。可能大家都想知道正确答 案,但是别急,我们先用 10 秒钟的时间调整一下心态,然后进入文本“拼杀”一番,再来 考虑这个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二、 学生 4-6 人组

3、成一个小组,自主学习,步骤如下: 个人自学,标出不能解决的知识点。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解决各自的难点 教师出示投影,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小组合作,翻译整篇课文。(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根据本课的难易程度,时间大约 25 分钟,教师巡视掌 控全班情况,随时答疑)三、 问题设置(一)实词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 以为

4、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代词,这种情况)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 “草履”与“黄冠” 用法相同)(二)虚词于 迁于故居之东 (介词,到)作亭于其上 (介词,在)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介词,在)以 故易 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动词, “以为”连用,认为)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介词,凭借)其余以饱汝 (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 )四、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翻译课文,教师巡视,随时解答问题。 (选修课的翻译不作重点 强调,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5、即可)五、 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体会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 发言后教师小结:1、 摹写自然,文中有诗亦有画。2、 两两成对,交替行文。六、 作业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课时要点: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本文的是想内涵。一、 学生速读课文,体会并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1、 学生概括段意,教师小结: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 招鹤二歌。2、 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写作思路:写鹤写隐者写感慨二、 探讨全文(一) 鹤1、 请同学举出一些带有“鹤”字的成语,谈一谈你所理解的“鹤” 。 (回答重点在于说 出鹤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如“鹤立鸡群

6、” “焚琴煮鹤”等)2、 请同学找出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描述鹤的。提示:“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高翔而下览” “翻然敛翼” “矫然而复击”小结: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3、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 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 诗人 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二) 隐者(隐士)1、 提问:你如何来评价古时候的隐者?2、 请看下面的文章,说说文

7、中对隐者抱有什么态度。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 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 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文中借子路的口,表达了孔子及儒家对隐者的态度-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明显持批评的态度。3、 请同学们再次速读文章,分析一下苏轼对隐者以及隐者生活所持的态度。提示:原文有“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隐居之乐

8、,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从这两句 话不难看出,苏轼对隐者的态度欣羡。4、 小结苏轼在文章中表明:同样是鹤,隐者爱鹤,有益无害,其乐无穷,而卫懿公爱好养鹤, 竟然因此而亡国;同样是酒,刘伶、阮籍之类的隐者,赖酒以保全自己并留名后世,而君 王好酒,却要遭到告诫。因此苏轼得出结论:同是好酒好鹤,因人不同, “其为乐不可同日而语也” 。(三) 感慨1、 阅读下面的文字。或问东坡,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 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 ,过矣。 ”东坡笑曰:“装铺席耳。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教师解释:“装铺席”是宋人俗语,意为“装门面” 。苏轼文名极重,何用“

9、装铺席”? 苏轼诙谐的答词实际上透露了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消息:无非是借说山人来寄托自己的感 慨罢了。2、 那么苏轼此时有什么感慨呢?先请同学简介一下苏轼生平。教师出事投影:1037 年出生1056 年 19 岁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1061 年 24 岁通过制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5 年 28 岁还朝判登闻鼓院1069 年 32 岁任监官告院,两次上书否定变法1071 年 34 岁出任杭州通判1074 年 37 岁改任密州通判1077 年 40 岁改任徐州通判,期间作放鹤亭记1079 年 42 岁改知湖州,同年“乌台诗案”发,年底贬黄州团练副使1084 年 47 岁改贬汝州1

10、086 年 49 岁回朝,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 年 52 岁出朝知杭州1091 年 54 岁知颍州1092 年 55 岁改知扬州1094 年 57 岁贬知英州,后贬为惠州司马1097 年 60 岁贬为琼州别驾(海南儋州安置)1100 年 63 岁遇赦内迁1101 年 64 岁病逝于常州3、 教师总结:苏轼因上书批评变法,得罪了变法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 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 1078 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 所以只能接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

11、场的厌恶与不满。三、 提升1、 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 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 骚。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 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2、 儒是苏轼的“粮店” ,积极进取,成就功名,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理想,也是他一生 的追求,做下去!道是苏轼的“药店” ,是他人生不得意时赖以治理心灵创伤的药,因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 提是活下去!3、 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 的流露。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试看 “前后” 赤壁赋 。四、 作业预习后赤壁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