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古代诗歌“对写法” (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181670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析古代诗歌“对写法”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例析古代诗歌“对写法”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例析古代诗歌“对写法” (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析古代诗歌“对写法”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析古代诗歌“对写法” (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鳓 第 2 期 学 科 教 学 T e a c h in g R e s e a rc h fo r P ri m a r y a n d M id d le S c h o o ls 例析古代诗歌 “ 对写法 孙晨 ( 南通 中学 。江苏南通2 2 6 0 0 1 ) 摘 要: “ 对写法” 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 诗人常用想象怀忆结合、 画面交相融合、 直接落笔 他处、 移情于物等方式, 运用想象虚设对方情形, 委婉地表达 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古代诗歌; 对写法; 情感抒发 “ 对写法 ” 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 , 抒 情主人公为了表达 自己的思念之情, 往往不从

2、自己的 角度来写 , 而是通过想象 , 写对方思念 自己之情 , 通过 虚设对方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怀想。 诗 人 “ 反 弹 琵琶 ” ,将抒 情 主体作者 和 抒情 客 体怀想对象移位 , 让对方成为主角, 反照自己内 心的情思。这样写, 一方面扩大了诗歌意境, 丰富了情 感 内涵 ; 另一方面, 使抒情更加婉 曲蕴藉 , 呈现含蓄 美 。这种手法在古代思乡念 亲诗 中运用得较为普遍 , 下面就具体的表现手法择例类析。 一、想象怀忆的充分结合 诗经 魏风 陟岵 : “ 陟彼岵兮 , 瞻望父兮。 父日: 嗟 !予子行役 , 夙夜无 已。上慎旃哉 !犹来 !无止 !陟 彼屺兮 ,

3、瞻望母兮 。 母 日: 嗟! 予季行役 , 夙夜无寐 。上 慎旃哉 !犹来 ! 无弃 !陟彼冈兮 , 瞻望兄兮。兄 日: 嗟! 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 这曾 被誉为“ 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 , 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 了征人思亲的主题 , 而在 于它开创了中国羁旅诗这种 - - - 进入一种 自觉状态,使学习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 从 而拓宽学生 的阅读期 待视野 , 使学生在 深化 、 丰富 作品意义的同时获得更宽厚的知识和能力, 受到更醇 厚 的人文情怀的熏陶。 如, 一教师在讲授 船长 一课时巧妙拓展学生的 阅读期待视野: “ 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 你想对船长

4、说 : ; 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 当你随着船儿慢慢 下沉 , 你想说: ; 假如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 称最漂亮的轮船 诺曼底 号 , 当你身受创伤; 目睹遇 难 的这一幕 , 你想说 : ” 这样 , 就把学生 思维引 向 深入 , 再 次走进文本 , 更深入 地走 进哈尔威 船长 的内 心世 界 , 从而获得超越文本 的意义建构 , 丰富学生 的 情感体验, 得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 总之, 阅读过程是阅读期待唤醒和阅读期待实现 的过程。阅读期待理念的适时融人, 为阅读教学注入 了新的活力。教师只有合理利用阅读期待, 才能拓展 学生阅读思维 的空间 , 学生才会有较 强的广泛的阅读 兴

5、趣 , 焕发 阅读教学 的生命 活力 , 才能不断促进 学生 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 , 让阅 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 、 成长 的摇篮 。 【 参考文献】 1 】 朱立元 接受美学导论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 0 0 4 【 2 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M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 0 0 3 3 rj 辉 , 孙 守清 重视 阅读期待 提高 阅读质 量 J 】 教 育实践与研 究, 2 0 0 7 ( 3 ) 4 】 邢月梅 利用“ 阅读期待” 提高阅读质量的探讨J 现 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 0 1 1 ( 6 ) 5 】 李华 生

6、“ 阅读 期待” 的生成 与应用 J 小 学教 学研 究, 2 0 0 5 ( 6 ) ( 责任编辑: 符洁) 7 T i 出 学 科 教 学n g R e a rc h f o r P n m a w a n d M i d d l e S c h O o Is 一 I _ 0 I J 第2 期 独特的抒情模式“ 对写法 ” 。诗歌抒写 了行役之少 子对父母和兄长 的思念之情 , 它 的独创性在于能创设 幻境 , 不从正 面直写 己思 亲之情 , 而从对 面设想 亲人 的念 己之心 , 做到想象和怀忆的充分融合 。抒情主人 公想象 家 中父母和兄长 正在想念他 ,心疼他行 役辛 苦, 希望他

7、保重, 盼望他早 日 平安归来的情形。这并非 是诗人的主观造作, 而是多年情感的积累, 情到深处 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至亲之间心心相连的骨肉深 情 。 干百年来 , 漂泊异乡的游子 , 读唐代诗人王维的 九月九 日 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时, 都会产生强烈的共 鸣。这种艺术力量固然来 自诗人质朴、 深厚的艺术概 括 ,同时也来 自诗歌想象和怀忆充分结合的 “ 对写 法” 。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诗的一二 两句“ 独 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 思亲 ” 直抒胸臆 , 以朴实无华、 凝练精警的诗句 , 道出了普天下所有游 子思家念亲的共同心声。三四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

8、少一人” , 诗人却跨越时空, 落笔对面 , 不再 写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 , 家乡亲人 , 而是想象重阳 日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佩带茱萸, 携手登高, 本该嬉笑 欢乐 , 却因兄弟两分, 天各一方而黯然神伤, 把自己对 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婉曲含蓄, 耐人回味。 二、 画面之间的交相融合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 “ 涉江采芙蓉 , 兰泽 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 旧乡 , 长路 漫浩浩。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诗的前四句构成 了一幅画面: 妻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 草, 准备送给 自己的丈夫。但是想到自己苦苦思恋着 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 ,不禁悲从

9、 中来 , 发出“ 采之欲遗谁? ” 的悲叹。 诗的第二幅画面, 出现在 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妻子 , 而是那身在 “ 远道” 的丈夫 了。正 当妻子苦苦思念丈夫 的时候 , 远 在天涯 的丈夫 , 此刻也正带着无 限忧愁和思念 , 回望 着妻子所在 的故乡。他望不见故乡的山水 , 望不见江 对岸涉江采莲的妻子 , 展现在他眼前的, 是漫漫长路 和浩浩烟云! 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 面, 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 一边是丈夫漫漫 长路 中回首望 乡 , 两幅画 面重 叠显现 , 意境深远而 富 有立体感 8 唐代诗人高适的 除夜作 和白居易的 邯郸冬至 夜思家 两诗极

10、为相似 , 都逢佳节, 都在馆驿 , 又都画 面感极强 , 很好地延续 了这种 画面交 融的“ 对写法 ” 。 高诗的一二两句“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和 白诗 的一二两句“ 邯郸驿 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 身” , 让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幅画面 , 诗人身在旅途, 寓居客舍, 远离家人 , 彻夜难眠, 那一片浓厚的佳节气 氛包 围着他们在寒灯寒舍之中的孤独 , 一股独在异乡 的孤寂凄然之情便油然而生。高诗白诗的三四两句, “ 故 乡今夜思 千里 , 霜鬓 明朝 又一年 ” 和 “ 想得家 中夜 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 诗人都跨越时空, 落笔对面, 不再从正面直接写 自己

11、思念家人之苦 , 而是从家人思 己落笔构筑画面。高诗写到, 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 之夜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 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 何处, 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 , 而且这漫漫无边 的思念之苦 , 又要 在亲人 的霜鬓增添新 的 白发 , 诗人 把真挚的思念情感抒写得更为婉曲含蓄。而诗人白居 易想象出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 围坐在灯下 , 惦念 着远行的游子 。诗人 的形 象在对方 的思念 中呼之欲 出, 仿佛他们就在 自己眼前, 由此可见 自己对故乡亲 人 的思念之深 。两位诗人都巧妙地运用 画面交融 的 “ 对写法” , 通过诗人和家人两组 画面 , 把 亲人对诗人 的思念集 中抒写

12、出来 , 而这其实恰恰是诗人 自己感情 的折光, 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含蓄委婉, 意味深长。 三、 落笔他处的婉 曲抒怀 表 达深切夫妻之思 的典型诗作 当属杜 甫 的 月 夜 : “ 今夜郎州月 ,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 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 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俘虏 , 送到沦陷 后的长安 , 当时他的妻子儿女寄居在千里之外的郧州 羌村。诗人身处异乡, 安危难测 , 借月抒写离情, 抒写 自己对家中妻儿 的思念和担忧 , 其妙处就在于通篇不 直接抒写 自己的思念 , 而是展 开联想和想象 , 直接 落 笔千里之外的妻子 , 反写对方

13、对“ 我” 的思念 , 将夫妻 间真挚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 并 给人 以无限的 回味 和遐想。妻子“ 独看” 郧州之月“ 忆长安” , 表达对远在 异地的丈夫的担心和思念 , 而诗人 自己“ 独看” 长安之 月忆踯州妻儿 , 也尽包含其中了。 苏轼的 少年游 一诗 , 和杜甫的 月夜 , 有着异 鳓 第2 期 学 科 教 学 T e a c h i n g R e s e a r c h f o r P r i m a r y a n d M id d le S c h o o l s 曲同工之妙。 “ 去年相送, 余杭I -J S b , 飞雪似杨花。 今年 春尽, 杨花似雪, 犹不见还

14、家。对酒卷帘邀明月 , 风露 透纱窗。 却是妲娥怜双燕, 分明照 、 画梁斜。 ” 宋神宗熙 宁七年,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驻润州, 思恋家人, 托以“ 代人寄远” 的形式, 假托妻子王闰之 在杭州思念自己, 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 情深。去年在“ 大雪似杨花” 的凄寒气氛下, 妻子恋恋 不舍地冒雪相送 , 今年“ 杨花似飞雪” , 春天已尽 , 却不 见词人归来 。词人以思妇 的口吻 , 诉说 了亲人不 当别 而别 , 当归却未归的情形 , 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妻子 无 时无 刻不在惦念远方 的丈夫 , 忧 愁 的意绪 , 纷乱 的 情思, 正如那似雪的杨花。 妻子盼归未归,

15、思念与寂寞 混合 , 却又无可奈何 , 只好“ 对酒卷帘邀 明月” , 可此 时, 偏偏明月却怜爱双双栖息在梁上的燕子 , 把它那 光辉分 明地 、 斜 斜地洒在 画梁上 的燕巢上 , 让妻 子越 发 的触景伤情。妻子的所思所念 , 是远行在外的词人 所设想的 , 词人 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于世。 又如南宋末年诗人郑会旅途中题于所住客店房 间墙壁上的 题邸间壁 一诗: “ 酴醵香梦怯春寒 , 翠掩 重 门燕子 闲。敲断玉钗红烛冷 , 计程应说到常山” 。题 壁是古代骚人墨客抒发情怀的一种常见方式 , 但这首 诗全从对面落笔, 只字不言 自己, 却将家中妻子对 自 己的思念情态表达得委婉深挚。春寒料峭、 万籁无声 , 妻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清冷, 因苦苦思念丈 夫而难以入睡。在深深的思恋中 , 在幽暗的烛光下 , 妻 子屈指计算丈夫的行程 和归家 的 日期 , 一直坐到红烛 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