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78585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 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 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 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 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

2、国两个时期;他的 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 1300 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 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 ,与康有为共倡戊戌 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 、 “文界革命” 、 “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 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 ,将小说提高到 “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 清朝统治、

3、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 月 11 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 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 月 21 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 三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 ,内云:“独孤 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 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补充

4、: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 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 泛称。 垂髫(tio) 、始龀(chn)童年泛称。 幼学10 岁 束发15 岁左右 弱冠20 岁 而立之年30 岁 不惑之年40 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 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 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 年70 岁 杖朝之年80 岁 耄耋(mo di)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 岁 期颐(jy)之年100 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 冥探:深探。 心法:思想方法。

5、 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 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 患重病。 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 ,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问题讨论:1 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 ,因手中无权, “不敢行其志” 。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 ,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 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

6、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 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这件事。宾语前置。故事:旧例。无所为计:计,办法、计策。讲中 外之故: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缓急:偏义副词,偏指急。激切: 激昂、恳切。径造:直接到达。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首:告发。皆受荣所节制:被动 句。健者:强有力的人。参劾:向君王或国家元首告发。市恩: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 条理:具体措施。袁复召见:

7、被动句。 问题讨论:在这一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怎样看待谭嗣同劾 袁世凯的交往?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这是 因为:一、袁世凯主张变法;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 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 “径造”袁寓“直诘” ,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 、所诘内容太露,经不 住老奸巨滑、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 , “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虽然他曾 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 “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 ,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想用耸听 的危言反激一下, “首仆而杀仆” ;还

8、曾对袁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 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 ,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 2、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重点字词:擘画:(谋划,商量)竟日:(竟,终;整天)及难:(赶上灾祸)系狱: (被扣押在狱中) 春秋:(年岁) 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 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 ,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9、留肝胆 两昆仑。 ”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所以,梁 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 3、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持躬严整: 四、学生思考讨论: 1、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 分析: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文中并没有作很多正面的述说,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到一 斑。文章一开头就提到谭嗣同“奏对称旨” ,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

10、心愿。原来光绪想 “行其志” ,即“欲行大改革” ,却又因“畏西后”而“不敢” 。就是说,这一“大改革”是 “西后”一派反对的,光绪又无权。于是谭嗣同他们考虑该如何“保护圣主,复大权,清 君侧,肃宫廷” 。谭认为, “今日可以效我圣主者,惟在足下” ,非袁世凯莫属。他“密奏” 要光绪给袁世凯“以恩遇” ,他“径造” 袁寓“直诘” ,最后竟至“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 这次维新,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次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次要求民权的运动, 领导运动的知识分子,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这些所谓维新派,都是略略有些资 本主义思想的士大夫。他们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

11、中国,发展资 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 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 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 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 缜密的计划。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 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 ,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

12、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 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 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 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 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 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 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 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 的阶级局限性。

13、 五、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如: “被捕” “向来” “询问” “查出” “设法” “今日” “可以” “救护” “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 “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 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 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六、总结全文。 小资料 (一)难句解疑。 课文第 5 段写谭嗣同入日本使馆与梁启超见面,劝梁东游:“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 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其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法,并且使用了两个

14、典故,作为谭、梁两个人 分别承担两种不同职责的比附对象。翻译时,应变“合叙”为分叙:一是要分清“四个人”各承担了哪种职责;二是要分清“吾”与“足下”各承担哪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 地反映原文所表达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课本的注释介绍“程婴、杵臼”时,只说二人 “都是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 , “赵朔为屠岸贾所杀害,程婴、杵臼设法保全了赵朔 的孤儿” 。不了解古代典故的学生乃至教师,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注释分清这二人:谁是 “图将来”的“生者” ,谁是“酬圣主”的“死者” 。 教参中的译文,几乎是原文照录, 让不了解历史典故的人,只能是越读越胡涂。 教参是这样翻译加点的句子的:“作为程 婴、

15、杵臼或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担任吧。 ” 程婴、杵臼的事迹见于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三年(前 597 年) ,晋太夫屠岸贾不请示晋景公而擅自策动众将围攻赵朔的住地“下 宫” ,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兄弟四人杀死,并且将四人的全家老小斩尽诛绝。赵朔 的妻子是晋成公(前 606 年至前 600 年在位)的姐姐,当时已经怀上了赵朔的孩子,她逃 进成公的宫院避难。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就带着人闯进晋成公的宫 院搜索,赵朔妻把孩子隐藏起来。为防止屠岸贾再来搜索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定,由 杵臼谋取其他人的婴儿抱进山中隐藏起来,而程婴把赵氏孤儿隐藏起来,然后再向屠岸贾 “告发”杵臼藏匿赵

16、氏孤儿,杵臼在被捕时故意大骂程婴出卖朋友,出卖主人的遗孤,以 骗过屠岸贾。杵臼和假孤儿被杀,真的赵氏孤儿得以保全。程婴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 孤儿即赵武。过了十五年,程婴又用计劝说晋景公,除掉了屠岸贾,立赵氏孤儿为大夫。 至于月照、西乡两个人的事迹,注解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月照为恢复天皇的权利而死, 西乡活下来终于完成了推翻德川幕府恢复天皇权力的使命。 课文中的“合叙句” ,若分叙应该变成如下形式: 程婴、西乡,足下任之;杵臼、月照,吾任之。 试译成现代汉语如下: “像程婴、西乡那样,活下来以图将来事业成功的职责,您来承担;像杵臼和月照那样为 主人赴死的职责,我来承担。 ” (二)课文译文。 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下达以后,谭嗣同先生经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