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77050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语文七上《济南的冬天》word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的冬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 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第 2 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 术家老舍在 1931 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 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 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

2、动,多使用比喻、 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 3 段 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 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 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 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 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

3、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 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 3 段和第 5 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 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 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

4、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 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 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 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 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 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

5、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 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 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 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 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 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 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

6、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 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 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 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

7、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 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 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 键词概括)?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

8、 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 12 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 “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 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 ,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 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 35 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 写了三幅山景图,还

9、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 3 小节 和第 5 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 3 小节和第 5 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 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 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 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 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 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

10、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 3 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 5 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 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 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 眼于“暖” ,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 ,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 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 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

11、不可以换。因为“济南 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 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 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 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 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 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 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 六、二点补充: 1、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 分钟)讲授新课(30 分钟)反馈练习(10 分钟) 归纳总结(2 分钟) 2、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与北平比 城晒、睡、躺 济 无风声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冬 南 天 的 与伦敦比 “温晴”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的冬 无重雾 (宝地) 济 天 与热带比 城外的远山淡雅; 南 无毒日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