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

tia****nd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50KB
约5页
文档ID:36175891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友邦惊诧”论》word教案_第1页
1/5

《“友邦惊诧”论》教案教学要点: 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区别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 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 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背景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重点: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文体常识 1、 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m]2、学习论证方式: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二、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 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绝对不抵抗主义” ,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 ,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 月 17 日,示威游行, “南京珍珠桥血案”——12 月 18 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 月 20 日,写本文 四、读课文: 1、 生字: 庸 yōng 兹 zī 埠 bù 诧 chà 毙 bì 捣 dǎo 殴 ōu 劫 jié 逮 dài诬 wū 敷衍 fū yǎn 2、 解词: 不道 攒击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呈文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 五、思考: 1、 本文是驳论文,那么文中敌人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3、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4、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参照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理解敌人论点、论据及作者批驳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2、 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过程: 一、完成思考题: 1、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 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 4、 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 5、 作者的论点:“友邦”非友邦,而“国府”才是造成“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 二、理清文章结构: “友邦惊诧”论 鲁迅 (一)摆出敌论 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 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 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2~4) (二)批驳敌人的论点 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5) 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 (6~7) (三)批驳敌人的论据(8,即附记)三、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 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 第二部分 1、 “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 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 3、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 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4、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 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 5、 “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 “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 6、 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 7、 “国”下去意指? 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 8、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 为镇压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欢心。

9、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 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 1、 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 真实 《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 2、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国府依然可以杀戮学生, ‘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国” 既照应前文,又照应标题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讨论: 从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一看驳论的写法: 1、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要害,找到敌人的谬论 文章即先摆出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使批驳有的放矢 2、逐层深入,层层批驳 “友邦”与中国人民为敌, “友邦”的反动本质、 “友邦”的虚伪性,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和对比揭露出国民党叫喊的罪恶用心 论点驳斥之后,作者又引用载于〈中报〉消息驳斥了敌人的论据,进一步揭露敌人罪恶行径。

通过事实的对照,不仅证明了敌人论据的不实,而且说明了这些胡说纯属造谣诬陷 3、总结 驳论点 反驳的方法 驳论据 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起来用 驳论证 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 善于抓住敌论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的中心,层层驳斥 2、 在揭露批驳谬论时,运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 3、 运用排比、重叠的句式,强烈地显示作者的感情色彩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